暑假時大仔參加了托管服務,有一天,他下午打電話給我,十分緊張表達他想自己回家,叫我不用接他,面對突如其來的請求,我堅決拒絕,一想到回家途中的路線,需要經過兩條馬路再乘坐巴士,我根本無法放心讓他自行回家。
兒子成渴望獨立的小大人
「家明二年級已經可以自己回家,怎麼我不可以?」
「因為別人高大過你。」我隨便找了一個理由。
到接大仔回家,他怒氣匆匆的奔向我,用力拍了我一下,然後自己向前跑走。
他的舉動激怒了我!「如果可以的話,我也想在家睡午覺,還要帶著弟弟趕出來接你!」我忍不住回應。
這一刻,我感覺到他開始渴望獨立的強烈反抗。
回家後,我反思了他的說話。怎麼其他小朋友可以開始獨自外出?而他不能呢?近日遇到大仔同齡的朋友仔自行出入,是否大仔也到了這個階段?
不經不覺,大仔已經8歲了。回想到他只有一歲的時候,到商場上廁所仍要用孭帶帶他一起,就像連體嬰一樣,一步也不敢放下,至一直長大,仍然是步步為營看管他的安全,我有時也忘了他已開始成長。現在,他突然說要獨自外出,老實說,我還未有這個心理準備。
更何況,看到一些小朋友在馬路邊玩得興奮,你推我撞,一下子推了出馬路怎麼辦?我又怎能不擔心?
阻不住,就學習放手吧
詢問其他同齡小朋友的家長,原來,他們也正經歷這個階段。有家長分享,兒子上學時走得很快,不讓她跟隨,她只好偷偷在後面尾隨,確保他的安全。看來孩子要長大,我們要阻也阻不住,只能開始學習逐步放手了。
我不禁想到龍應台的《目送》裡的一段:「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精準地描述了父母的慨嘆與心酸。
一次,大仔約了同學仔去會所玩,同學仔自行出來,一邊低頭看著iPad一邊橫過馬路,我在後面看到覺得非常「牙煙」,想上前制止。想不到,大仔搶在前頭,叫同學立刻放下iPad,提示他要兩邊注意是否有車。我看着大仔的謹慎,知道我平日提醒他要注意的地方,他也有牢記心裏,深感安慰。所以也決定放手試試看。
放手,不代表要放開所有——經過內心的一番掙扎,我決定讓大仔先嘗試自行上學,因為相比托管中心,從家中至學校的路程不到10分鐘,而且一直經天橋,不需過馬路,所以就讓這條路線作為起步吧。我也叮囑他沒有大人陪伴,便要自己小心,大仔承諾我會注意安全,這一次放手,似乎也給了他一點信心,讓他學做一個小大人。
就算長大了,但媽媽會一直在
在同一屋苑裏的畫畫班,我也讓他自行出入,但要戴備智能手錶,讓我能隨時與他聯絡,並知道他的安全。他想要獨立的心理得到回應,反抗的行為也就緩和了。
一天晚上,大仔要求我跟他講故事和陪他睡覺,我嘴角揚起,微微一笑,回應他說:「你要自行外出,代表你已經開始長大,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不如你試試自己閱讀,我相信你可以做到的。但是,如果你需要我的時候,我也隨時會在。」大仔點了點頭,我便關門入房,那一刻開始,我感覺到多年以來的重擔頓時減輕,心裏輕鬆不少。
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