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介 編輯看動漫《間諜家家酒》|談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編輯 Samantha09/03/2023 09/03/2023 其實孩子都有好多內心小劇場,孩子行為背後總有原因,而正因為我哋無讀心嘅能力,不是更應該要好似洛伊德咁,透過仔細觀察同埋溝通去理解孩子嗎?... 371
1-3歲書寫省思 在孩子的想像世界中,死亡原來可以如此溫暖 紙老虎08/03/2023 08/03/2023 原本我還沒有就生死教育這課題思考太多,卻意外地在一次恐龍展覽中跟未滿三歲的女兒開啟了這個話題。前陣子科學館設置了恐龍展,雖然女兒對恐龍興趣不大,但恐龍化石畢竟並非常見之物,因此我們一家都有到場參觀,一起開開眼界。一如所料,女兒並沒有像同場許多小朋友般雀躍,只是靜靜... 5371
研究咁講 管教時不批評孩子,就代表縱容他?心理學博士怎樣建議? POPA編輯部23/12/2022 23/12/2022 多倫多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Anna Kaminsky說,批評與改正其實是兩件事,前者側重於批判而非協助孩子,例如是「你很自私」、「你很壞」;後者卻是溫柔堅定地告訴孩子做錯了,並耐心解釋為何他做錯了、下次又可以怎樣做得更好。... 1.8K1
收藏影片已收藏 03:51 動畫短片 「唔好喊」令EQ變低?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商數提升自我價值? POPA編輯部19/12/2022 19/12/2022 好多時小朋友有負面情緒,家長馬上便說:「唔准喊,即刻同我收聲!」希望以此訓練小朋友控制情緒的能力,但是不是不准他哭,他的不安就會自然消失?... 59.6K1.2K
收藏影片已收藏 04:28 0-1歲1-3歲3-6歲動畫短片 要孩子知錯能改 管教並非1招 Time-Out傷害如同體罰? POPA編輯部19/12/2022 19/12/2022 很多家長期望以time-out「暫停隔離法」,讓孩子跟令他失控的情境隔離,從而有反思的空間。不過這方法,卻隱藏著危機,隨時令孩子蒙受精神傷害?... 32.1K0.9K
收藏影片已收藏 03:23 0-1歲3-6歲動畫短片 強逼分享玩具適得其反 品德教育要看時機 POPA編輯部15/12/2022 16/12/2022 好多家長都希望小朋友可以從小就學會分享,但苦口婆心叫小朋友分享自己手上嘅玩具,就真係可以令小朋友明白「分享」嘅真締?... 16.6K241
收藏影片已收藏 03:58 動畫短片 溫柔管教 了解孩子的渴望 探究負面行為的4個成因 POPA編輯部15/12/2022 15/12/2022 之前我們討論過體罰帶來的傷害,有人說:「我講過道理,氹又氹過,罰又罰過,但小朋友都係唔聽話,可以點?」,今集就跟大家分享實戰方法。... 53.8K524
收藏影片已收藏 05:02 動畫短片 內向小孩升學面試好蝕底?家長如何為害羞孩子去除負面標籤? POPA編輯部14/12/2022 14/12/2022 上集提到,內向者雖然優點多多,但不愛表達、喜歡獨處的性格卻令他們經常為人詬病,為甚麼呢?這大概跟社會風氣有關。... 21.3K253
收藏影片已收藏 04:08 動畫短片 不要誤解害羞孩子 內向非社交障礙 POPA編輯部14/12/2022 14/12/2022 作為家長的你,當你發現孩子不怎麼享受人多熱鬧的場面,面對陌生人時總是比較慢熱,你可能會擔心孩子是否有社交障礙?但原來內向型的孩子都有他的優勢... 27.9K238
收藏影片已收藏 04:15 3-6歲動畫短片 了解小朋友講大話原因 如何令孩子知道誠實的重要性? POPA編輯部06/12/2022 12/12/2022 從小到大,我們都教導小朋友要誠實,然後有一日,你竟然發現他們學會講大話……那應該怎樣辦?不理他?拆穿他?還是打到他不敢再講?... 55.5K647
9-12歲編輯推介 青春期子女父母的參考書:《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金句摘言 POPA編輯部05/12/2022 06/12/2022 家有青春期子女的父母經常訝異地說認不得自己的子女,但孩子是每日長大的,過程中,大家有聽過孩子向你表達感受嗎?有 […]... 7221
6-9歲人物訪問小學生涯 二選一│為孩子離開香港,還是留下? POPA編輯部03/11/2022 16/03/2023 我自認是個比較chill的媽媽,一直以來我們也沒有在學業上施予壓力給哥哥,並沒有給哥哥報補習班,覺得他能學會知識就可以,成績只是次要。但即使如此,哥哥仍然很不適應香港傳統的學習模式,似乎是除了轉換環境外,無法解決的問題。... 4.2K2
專家同行 5 Love Languages|愛的五種語言——親子篇 琪琪心理師(台灣諮商心理師)07/09/2022 16/03/2023 其實每個人的Love Languages,即最能接收到愛的形式不同,沒有對錯好壞,就是個人喜歡、感受不同,隨著年紀增長也有可能變化。認識自己愛的需求形式,有助於表達需求;了解對方愛的需求形式,有助於給予對方最能接受到愛的方式。... 3.8K3
研究咁講 研究:媽媽不快樂,所以孩子不快樂? POPA編輯部20/07/2022 22/03/2023 來看看美國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的研究,心理學助理教授 Chrystyna Kouros 指媽媽抑鬱徵狀程度較高,孩子確有較大風險會出現抑鬱或焦慮徵狀,不過有些孩子卻能「逃出命運」,原來這是因為關鍵不在於媽媽抑鬱有多嚴重,而... 7392
人物訪問 至親至疏(下):無法割裂的關係 POPA編輯部05/07/2022 22/03/2023 青少年時期,我與哥哥感情已很深厚。同時,生活依然不如意的母親,也開始折騰自己,更折騰這個家,哥哥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當二人還未爆發衝突,我就已經為哥哥搖旗吶喊,完全站在母親的對立面。 因此,我與母親關係日漸惡化,她心有不甘,覺得我是叛逆期,希望我可以如幼時一... 3.5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