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問 兄兼父職(下):妹妹只有我,不是嗎? POPA編輯部20/05/2022 20/05/2022 我可以選擇不借,也可以選擇離開這個家,但是妹妹怎麼辦?對於照顧妹妹,其實我也有過猶豫。她本不該是我的責任,而且如果我拋下母親,拋下妹妹,我的生活一定會比現在更好。可是,妹妹沒有了我,下場會如何呢?... 431
人物訪問 兄兼父職(上):不得不照顧妹妹的日子 POPA編輯部20/05/2022 20/05/2022 自那時候起,我的簽名開始頻繁出現在妹妹的手冊上,甚至我出席了妹妹的家長日,老師與我之間無言的尷尬也是令人難忘。我以為這種程度的照顧,應該是我的極限,不可能需要我再做得更多吧?... 541
冷知識報導 研究:著校服反而減少歸屬感? POPA編輯部03/05/2022 03/05/2022 如果大人會問:到底係邊個發明返工?細路應該都會問過:到底係邊個發明校服!?明明咁多學生唔鍾意著校服,點解都要人著?唔少人認為著校服,小朋友唔洗日日襯衫,自然可以專注學習,而且大家著起一模一樣嘅服飾,應該可以建立群體認同同歸屬感。不過,呢個想法原來未必有根據。... 1161
6-9歲9-12歲研究咁講 研究:要孩子識原諒,要先做到兩樣嘢! POPA編輯部14/04/2022 14/04/2022 研究員先讓孩子想像自己在不同場景裡面,當中會有人做錯事,有人會道歉有人則沒有,然後再交由小朋友決定要不要原諒對方。例如是想像和朋友組隊踢波,但完全沒人傳波給他。有的隊友會選擇在隔天道歉,有的則若無其事,然後研究員就會問小朋友原不原諒他們。... 2.9K3
研究咁講 研究:小朋友情緒「難搞」?可能需要「復原力」! POPA編輯部31/03/2022 08/04/2022 孩子擁有連結很重要,因為透過與其他人連結可以得到「社會支持」。何謂「社會支持」?那是指來自社會各方面包括父母、親戚、朋友等給予個體的精神或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持的系統。這系統尤如一張大型的安全網,可以在一個人有需要時,穩穩地承載著他,舒緩壓力,進而加強復原力。... 1.6K2
特約內容 扮靚也是self care!疫情下如何保持心靈堅韌? POPA編輯部29/03/2022 25/03/2022 最近一波疫情下,生活好像都失了方寸,但我們總不能一直坐困愁城下去,日子愈難,我們愈要積極過。到底在這場漫長又難 […]... 2.3K2
人物訪問成年孩子 我有個中文老師媽媽,但她令我恐懼中文 POPA編輯部28/03/2022 媽媽會責怪學生作文不用她教的例句:「吓,我上堂咪有教愈……愈……嘅句式!你做咩唔用啊?」似乎,只要不根據她教的內容去寫,就無法寫出好文章。「你小五喇,仲寫呢啲句子?」媽媽看到我的作文有什麼不好,就會這樣批評,讓我對中文愈來愈抗拒。那種抗拒即使到現在,仍然存在。愈不... 9.9K5
6-9歲9-12歲小學生涯研究咁講 研究:只有口罩沒表情,情緒變到好難明? POPA編輯部25/03/2022 25/03/2022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兒童情緒實驗室(UW-Madison's Child Emotion Lab)的研究員Ashley Ruba進行研究,向81位7至13歲小朋友展示三種人臉圖片,一種無遮無擋、一種戴著口罩和一種是戴著太陽眼鏡。... 2032
6-9歲研究咁講 研究:孩子相親相愛不是夢|父母們,這些方法你試過沒有? POPA編輯部17/03/2022 25/03/2022 兄弟姊妹有互相比較和競爭的心態很正常,而父母要做的,是要盡量消除他們這種心態,並透過不同方式讓他們明白,他們可以是一個互相合作的團隊,其中一個方法是,製定一些任務,邀請他們合力完成。... 5K2
6-9歲研究咁講 研究:兄弟姊妹共處多,就能練成良好社交技巧? POPA編輯部17/03/2022 25/03/2022 《教養大震撼》書中提到,兄弟姐妹相處得多,並不代表學到的一定是良好的社交技巧,很多時候甚至會學到壞的社交技巧。蘇格蘭斯德靈大學Samantha Punch博士,用了一句話來概括:「手足本來就是一種互動規範會被推到極限的人際關係。兄弟姊妹之間,憤怒與不悅都不必壓抑下... 1.7K2
3-6歲6-9歲9-12歲研究咁講 觸不到的朋友:孩子與他的「假想朋友」 POPA編輯部01/03/2022 有「假想朋友」是正常的;沒有「假想朋友」也是正常的。美國臨床心理學家 Dr. Kate Eshleman 指出有過半小朋友有「假想朋友」,有些孩子到了12歲也還會有「假想朋友」!這位「朋友」可以是完全用想像力虛構出來的,也可以是真有其「人」的玩具或公仔。... 5981
收藏影片已收藏 05:54 Podcast爸媽練習生 🎙️爸媽練習生|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呢? POPA編輯部25/02/2022 25/02/2022 當很多人會說孩子搗蛋不過是想要得到關注,「Attention seeking」;你可有想過他們想要的不是Attention,而是Connection?——這是 POPA 課室 的阿Yan做義工時,從待領養的孩子們身上找到的大發現。... 78322
研究咁講 研究:你知道「父母倦怠」嗎(下)|不僅照顧孩子,父母也要照顧自己 POPA編輯部17/02/2022 25/03/2022 孤單感與倦怠很有關,心理學教授Moïra Mikolajczak指出,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公開談論父母倦怠,可以令他們意識到這是一件很尋常的事。當父母們明白有很多父母都有相似的經歷,自己並不孤單,便可消除一些羞恥及愧疚感。大家可能會想,我們可以跟誰談呢?... 1.3K1
研究咁講 研究:你知道「父母倦怠」嗎(上)|累極了,也是一種症狀 POPA編輯部17/02/2022 25/03/2022 除了上面提到父母會生出自殺及逃避的念頭之外,倦怠可能會令父母忍不住對孩子做出暴力行為,甚至乎父母倦怠程度愈高,他們脅迫及懲罰孩子的機率更高。這些行為不單對孩子有害,對父母也會有影響,使他們陷入惡性循環。因為事情過後,父母會感到愧疚,然後會反思自己,結果卻在第二天變... 1.3K3
特約內容 讓虎年再無分離,願家人得以團聚 POPA編輯部11/02/2022 10/02/2022 和樂融融的飯桌前,電視機裡傳來了一聲虎吼,一家人看向電視畫面上被陷阱困住的小老虎,在旁邊的是不願離去的老虎媽媽與另一隻小老虎。小老虎一邊哀鳴,一邊掙扎,但這除了為被夾住的前掌帶來痛楚,並沒有任何作用。老虎媽媽嘗試幫助孩子逃走,可是巨大的虎掌與嘴巴,怎會奈得了那小巧... 3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