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唔打得,唔罵得,Time-out又得唔得?
當孩子發脾氣,很多父母以Time-Out管教,將孩子帶到房間一隅,要他靜思己過?又或者在家中設了一個naughty corner,誰犯錯就要站在那兒,直到知錯為止?希望藉著「暫停隔離法」讓孩子跟令他失控的情境隔離,讓他有反思的空間。不過這個本意雖好的方法,卻隱藏著危機,隨時令孩子蒙受精神傷害。
管教不只懲罰一招
這是因為家長往往錯將隔離法當成是懲罰手段。試想想,在隔離孩子的時候,你有沒有用上威嚇的語氣說過:「你再喊就同我企埋一邊」;又或者即使小朋友表示知錯,你仍然要求他站久一點;甚至狠下心腸,在那幾分鐘完全漠視孩子,以作懲戒?
父母的出發點是希望孩子得到教訓,不敢再犯,然而正是這種心態,令父母隔離的不只是孩子跟當下的環境,更是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跟父母的親密關係可以說是孩子的基本需要,特別是在情緒崩潰的時候,他們更需要父母的關懷和陪伴,偏偏他們還在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父母以為他們是扭計,實際上那卻是他們向父母的「呼救」。如果我們沒有看到他背後的心理需要,反而執意要他獨處反思,結果會怎樣?就是孩子會有被遺棄的感覺!他們會以為只要自己犯錯或者做得不夠好,父母就會撤回他們的愛。反複經驗這種恐懼,長遠只會令他們更加不敢表達自己真正的感受,在抑壓之中成長。
精神病學指出Time-out的影響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教授Dr. Daniel J. Siegel的一個研究更發現,孩子經歷這種疏離和孤立的感覺,腦部反應跟受到體罰時一樣,換言之,我們以為不用打罵就是好方法,但對孩子的傷害原來不比體罰低!
而且就跟體罰一樣,有些孩子會因為懼怕而就範,但亦有孩子會生出反抗情緒,負面行為反而會變本加厲,例如為了避開懲罰而講大話,最終親子間的角力只會越演越烈。當孩子滿肚鬱結,又無從說起,怎會有反思的空間?
「打又唔得,罵又唔得,現在連隔離孩子都唔得,咁即係唔洗教啦?」
隔離不等於獨處
等等,大家要搞清楚,隔離並非完全不可取,前提是家長要明白隔離是一種管教方式,為的是讓孩子知道行為規範,而非以孩子的恐懼去阻嚇他的行為。
所以當孩子作出不當行為,家長大可讓孩子決定隔離時要不要獨處、在哪裡靜思,而且不單要事前溝通好隔離的規則,事後亦多花時間跟孩子相處、解釋,最重要是確保孩子不會感到孤單無助。
如果孩子希望父母陪伴在側,這更個是教導孩子的黃金機會!趁機提供一些方法,例如抱抱自己心愛的玩具、一起深呼吸等等,誘導他經驗如何從高漲激動之中平靜下來,到他冷靜了再告訴他,要是下次再感到不如意,可以怎樣平伏心情。專家稱這方法為time-in:陪伴式的隔離法。
有人會說,「佢曳,我仲陪住佢、錫佢,佢咪變本加厲?」那家長可能要問問自己,孩子是否無時無刻,都能感受到你的愛?要知道管教從來都不是一招就可以獨步天下,亦並非只是小朋友曳的時候才出手。如果他只有不乖的時候才能得到你的關注,自然會多做不當行為來爭取你的關愛,但如果你們本來就很親密,陪伴式的隔離法反而能令他明白到,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也會更願意聆聽你的循循善誘。
當然,在跟孩子的角力之中,要保持冷靜並不容易,但既然控制情緒正正就是你想小朋友學會的事,何不從身教開始,成熟地展示你如何控制情緒呢?
圖片來源:Pexels
參考資料
- Arnall, J. (2010, March 2). Why Timeout as a Punishment Doesn’t Work. Retrieved from The Attached Family.
- Khazan, O. (2016, March 28). How to Get Your Kid to Do What You Say, Without Punishing. Retrieved from The Atlantic
- Siegel, D. J. (2014, October 29). You Said WHAT About Time-Outs?!
- Siegel, D. J., & Bryson, T. P. (2014, September 23). ‘Time-Outs’ Are Hurting Your Child. Retrieved TIME
- Solter, A. (n.d.). The Disadvantages of Time-Out by Aletha Solter, Ph.D. Retrieved from Aware Parenting Institute
- Thomas, W. T. (2016, April 28). Column: Why you should never use timeouts on your kids. Retrieved from P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