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 李詩婷老師(香港四邑商工總會新會商會學校,中文及常識科老師)
穿著麻質西裝外套的李詩婷老師,溫柔地跟我打聲招呼,便一個箭步走到校門前,搬櫈、攀高、打開那儲物大櫃,捧著厚厚的相簿與小書走到我面前。那些全都是「動手學」課堂教材,原為訪問拍照之用,我第一個聯想卻是,上一課到底有多大陣仗?
「動手學」即是Learning By Doing(LBD),是美國著名哲學家John Dewey提倡的教學方法。李老師最初教書的三年,一直以傳統方式授課,直到學校常識科兩年前為小一至小三學生引入了「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課程」(Jockey Club ‘Learning by Doing’ Academy,下稱LBD課程),為她帶來了一浪新衝擊。
一靜不如一動
李老師介紹,以「學校是個大家庭」這個單元主題為例,以往就是打開教科書,介紹校長、老師等角色。LBD課程則是一番新景象,一堆小一學生在學校跑上跑落,追著老師工友做訪問,其中一道問題是:「你覺得工作最辛苦的地方是什麼?」
(上課期間,李老師向學生介紹不同教職員,有學生在黑板畫上校長的模樣。)
訪問完,學生還要紙筆紀錄下來,逐組走到黑板面前,匯報給在座各位同學。其中一個受熱訪的對象就是工友秋姐,課堂上左一句「秋姐個秋字點寫?」右一句「原來秋姐每日要好早返到學校,好辛苦。」透過這些「任務」,年紀小小的學生具體地了解到學校不同人的工作。
「以前用教科書教學生校長職責,有學生話校長就係有鬍鬚嘅,佢係負責將功課交俾老師,等老師交俾學生。都唔知佢哋喺邊度聽返嚟!」李老師說罷哈哈大笑。
(為了令學生更了解學校歷史,李老師讓學生傳閱學校舊相簿。裡面全是在1999年拍的運動會照片。)
傳統教學方式往往以傳授知識為先,LBD則以學生為中心,旨在培養「態度」、「技能」、「知識」三方面的素養。在一個個「訪問學校照顧者」、「改造課室」等大小任務,學生既學到學科的「知識」,也掌握了溝通、協作、解難等「技能」,也對周遭人事物產生感受、培養出關心與同理別人的「態度」。
教育的目的,是打開一道門
走進LBD的新世界,學生又有何感受?李老師說:「啲小朋友會舉手問我『老師,幾時分組呀?』」他們的享受體現於每一次匯報的投入與期待,也反映在堂堂笑聲不斷,落堂時總會歡送老師出門口,氣氛歡樂得不像在上課。
「學生反應呃唔到人。」李老師正色道。以往傳統教學很死板,「fix死咗,得一個答案,係要學生適應課程,照顧唔到學習差異。」
回應不到學生需要,孩子自然變得被動。李老師的思緒一下子跳到另一時空,「大個咗先發現,好多人都好憎讀書,覺得讀書無用。但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本《十萬個為什麼》。」
李老師想表達的是,只顧將硬梆梆的知識塞給學生是沒有意義的,畢竟時間有限,知識無盡。既然這樣,教育者的角色又是如何?她的答案是「為小朋友打開道大門」,讓孩子有幸踏足無垠知識宇宙的一隅。教科書只是其中一本參考書,LBD也是其中一隻通往宇宙的窗,最重要的還是保存孩子的求知慾,以及那份學習的快樂。
用LBD的語言來說,就是先有「態度」,才能通往「知識」。
知識與態度,哪個更重要?
李老師坦言,受傳統教育制度訓練出來的她,很著重「知識」層面。當初面對這種嶄新的教學理念,她也有過掙扎。
有一次,她禁不住捉住當時的校長黃冠華質問:「學生無知識點生存?」知識與態度哪個更重要,二人各有想法。
教學生急救,割損如何處理,李老師堅持學生一定要知道每個步驟,即使多瑣碎艱澀也好。
黃校長卻認為,孩子的學習能力很高,只要教材夠吸引,他們就會去學。然而,學習能力有強弱之分,「有人會攞到8成,有人攞到2成」。「有能力有興趣的,你可以教埋力學,為何用力按住傷口就能止血;能力最弱的學生,只要知道最重要的——割損就要用清水洗傷口——這樣就夠了。包不包繃帶、怎樣包,這些都是後話。」
黃校長的一席話,解答了李老師心中的疑問。其實,黃校長正是將LBD引入學校的推手。
理念背後的勞動者
然而,要令一個理念「落地」,不是嘴巴說說就能成事。資源,對於每一個課擔不輕的教師來說,才是最實際的支援。何況LBD的學習設計要求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夠參與,要做到這點,開會、備課、設計教材全是時間,想想也知工作量何其龐大。
李老師有一個生動的比喻:「每次上堂都好似做實驗。」課程雖有現成框架,但每個單元每堂課也要按學生能力做大小調整,俗一點說就是「執生」。以文首訪問任務為例,李老師發現有學生對訪問任務的理解有限,轉而讓他們訪問同學最喜歡的食物,並用畫畫代替書寫。
此外,學校聘請了助理翻譯,協助非華語學生,令LBD課進行得更流暢。而把「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課程」帶到本地主流小學的慈善機構「教育大同」,除了提供詳細的教案和教程,讓老師不用從零做起,更會定期派人到校觀課輔助。組織亦促進聯校交流,讓先行者向後來者分享教學經驗心得,彼此支持。
小王子的領悟
眨眼間,李老師已是第2年教LBD。時間不是很長,但得著有很多,她已不再是在會議上與校長辯論LBD成效的那位李老師。當看到學生執意要將大腦畫成一塊朱古力時,她同樣處之泰然。
李老師思考了半晌,悠悠地說:「我哋嗰套舊機制係得剔同交叉,係用試卷幾多分、排名去決定學生高度。呢個課程俾我睇到學生一啲作品、一啲反應,睇到佢創作嘅過程。背後最重要嗰樣嘢,佢無辦法用文字表達俾你睇,佢可能要用唔同方式呈現。好似《小王子》咁講,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要用心感受,先可以睇到事實嘅真實。」
「你要進入佢內心,先知道點解佢作品會……畫到咁……」李老師以佻皮的語調補充。李老師這份活潑爽朗的本色、對教學的用心,也許同樣要用心感受才能看見。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