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講到,即使是如丸尾同學般貌似話多進取的孩子,也可能會因為Theory of Mind(心智理論,下稱ToM)弱,讀不懂別人的內心想法,而在交友上屢屢碰釘。那怎樣幫助這些社交差的孩子?
看清虛無飄渺的內心:願望、信念VS 現實
如果是小學學齡孩子,基於他們的認知和語言能力已有一定基礎,我通常會嘗試和孩子一起把事情一五一十的畫出來,利用思想泡泡把人物的想法也畫公仔畫出腸,有助孩子了解不同三種不同重要概念:人的願望(Wish)、信念(Belief)和現實(Reality)!
給一個具體的例子吧,例如:我好想吃炸雞做下午茶(願望),但我覺得媽媽只會買三文治給我(信念),因為她通常說三文治比較健康,不准我吃炸雞。但原來最後媽媽什麼也沒有買(現實),因為今晚要早點吃晚飯。
這個例子教導孩子:一個人的願望、信念和現實可能互相衝突,而不同人的願望、信念更可能大相逕庭!所以,如果我們教孩子與人溝通前,先設身處地,考慮一下別人的願望和信念,並與現實比較,可能讓他們更了解別人的感受。
認識心理狀態動詞,探索社交訣竅
除了畫畫,父母還可以與孩子閱讀不同的故事,並多用不同的心理狀態動詞描述人物的心理狀況,例如「知道」、「想」、「希望」、「覺得」、「認為」、「以為」、「相信」等。
走出書本,建議父母也用心理狀態動詞演繹孩子的內心和作出回應,讓孩子知道你明白他,又鼓勵孩子透過語言了解自己。例如,若孩子每天都主動邀請爸爸玩車,敏銳的父母就可以在說話中指出「你好鍾意玩車,好想同爸爸分享」。
以此為基礎,透過討論和角色扮演,我們可以帶領孩子探索社交情境中不同訣竅。例如:什麼時候可以放膽分享自己看法?什麼時候要停一停?怎樣辨識別人覺得抗拒的訊號?好像是小丸子在丸尾面前扮演他平日的模樣,對丸尾這個很想受歡迎又「不解人意」的孩子來說,是一下珍貴的當頭棒喝!當我們花時間與孩子討論、孩子在社交環境慢慢儲經驗值、父母再耐心回饋孩子的轉變,他們總會慢慢歸納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社交法則。
可愛的友誼
到後來有一集競選班長,丸尾卻因身體不適沒到學校。同學才發現班上的秩序開始混亂,例如值日生沒有當值、打掃工具也不知道放哪裡,原來這一切都是丸尾平日在默默負責。所以大家雖然不喜歡丸尾,但還是約定在這天不投票,而是等丸尾病癒回校以後,才把寶貴的班長之票投給他。
我寫這兩篇文章,是因為有時聽到家長抱怨,孩子明明一片真心,他們也一直期待被喜歡、關注,但總是交不到朋友仔,不受歡迎,就像丸尾一樣。沒錯「社交差」的孩子經常令人感覺難受,原因卻未必是他們天生性格不好,可能只是因為他們未讀懂別人的想法,也不理解那些看不見、難以名狀的社交潛規則。
如果他們能夠慢慢進步,在友誼的大冒險中繼續修煉同理心,終有一天他們也找到可以相伴到底的友誼,就像全班同學最後都願意向丸尾投下信心一票一樣。
參考資料:
Baron-Cohen, S., Leslie, A. M., & Frith, U. (1985). Does the autistic child have a ‘theory of mind’? Cognition, 21, 37-46.
圖片來源:《櫻桃小丸子》劇照,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