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講到因為小人仔到了 21 個月仍然當我這個媽媽是透明似的,令我不停地想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我有什麼地方做得不足?為何其他媽媽跟孩子可以這樣溫馨,而我跟小人仔在情感上好像一點聯繫都沒有呢?//
在一個星期五的中午,我到了心理治療師的辦公室,在大概兩個小時後,我找到了答案。
我錯過了成為第一照顧者的機會
我甫坐低就如實地問治療師:「我可以怎樣『搶回』小人仔呢?」
他了解我的情況後便說:「你要接受孩子這21個月不認你這個事實,因為『第一照顧者』是外婆,不是媽媽。你沒有辦法改變這個情況,放開心情,不要認定孩子不喜歡媽媽,不管他有沒有回應你,你都繼續跟他相處。」
我呆住了一下。
我自問看過不少育兒書和網誌,不過都是外國人寫的。在美洲和歐洲等地,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沒有如香港父母般,有「四大長老」或工人姐姐幫手,外國媽媽通常是第一照顧者,所以嬰兒親近媽媽,愛聽媽媽的聲音和擁抱是非常自然的事。
但是我從沒想到自己的情況跟她們不同。
所謂「第一照顧者」就是嬰兒剛剛來到世界,負責餵他們吃奶、換尿布、洗澡、安撫、哄睡或共同睡覺的人。
由於我是開刀生小人仔,我媽想我有多點休息,又嫌我笨手笨腳,所以小人仔一出世後差不多完全包辦所有照顧方面的工作,我便成了一個助手。在小人仔的心裡,助手又怎會是第一照顧者呢?既然他由出生後開始便認定了外婆是他唯一的依靠,無論我之後怎樣搶、怎樣用辦法去取悅他,完全是徒勞無功,因為他心裡根本容納不到我——即是他的媽媽,暫時。
我唯一可以做的,不是想著小人仔不愛媽媽,亦不是嫉妒外婆,而是等待他慢慢長大。同時,要改變自己一個負面的心態:「搶」。
改變心態才能改變關係
孩子漸漸長大,認知和眼光會漸漸變闊,在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後,便會對其他人和事產生興趣,而焦點不再只集中在第一照顧者身上。我當時感到焦躁是因為已經過了21個月,小人仔仍沒看到身邊的「第二照顧者」——即是我這個媽媽。
治療師意有所指再說:「等到孩子兩歲吧,情況便會改變。」他提議我雖然小人仔那時仍會不多理會我,但是我要堅持對著他的正面說話,讓他必定要看到我的臉,就算只是當一個助手,也要主動去感受他的需求,令他有「第二照顧者」存在的概念。
由於我喜歡講故事,我便開始主動抱他放在我大腿上讀故事書。奇妙的事情便由他差不多兩歲前兩個星期發生。有一次我一如既往要外出買東西,亦不打算跟小人仔道別,因為平日的他都不會理會我的存在。怎料當我一關上大門,便聽到屋內傳出小人仔哭著叫:「媽媽,媽媽!」我立即開門看看發生什麼事。只見他拿著一本繪本看著大門。外婆說:「他不要我講故事,我一講他就哭著叫媽媽。」我當下高興得差點叫出來!太好了,小人仔終於需要媽媽了!
就是由講故事開始,小人仔跟我多了些交流,就算他仍是說「BB話」,我都會用做科學研究的精神,不斷去估計他想表達的意思。漸漸地,我比外婆更聽得懂小人仔的說話了。就是這樣,小人仔慢慢提升了我這個媽媽在他心中的地位,開始常常跟著我,要我跟他玩。
嬰兒的焦點會慢慢由「第一照顧者」擴大到「第二照顧者」及其他成人,不會突然一下子轉變。我終於明白當日治療師所說要等到「兩歲」的意義了!
親近孩子不是為了滿足我自己
回想一下,轉變是由我面對小人仔的心態改變開始。
在我見治療師之前,我總是懷著「搶回孩子」的心情,經常試探小人仔親外婆多點,還是親媽媽多一點。當小人仔出現拒絕我的情況,我便很失落,有時甚至會失去信心並放棄嘗試跟他互動。因為我對小人仔的情緒有點搖擺不定,有時熱情但有時冷漠,而嬰兒對成人的情感是極敏感的,所以他跟我這個「第二照顧者」建立不了安全感和穩定的關係。
當我接受了自己已經錯失了當「第一照顧」者的時機,不再想著「搶」和試探小人仔,亦不再迫自己「奉承」或失望地「無視」他。我用輕鬆的心情和真實的個人情感,重新跟小人仔相處,感受他的需求。在我的情緒和態度變得穩定後,小人仔對我漸漸產生安全感,就這樣經過3個月的時間,到了他兩歲時,便好像突然像魔法般認得媽媽了。
現在小人仔已兩歲半,他開心的時候、撒嬌的時候、生氣的時候、失望傷心的時候,都會來到媽媽的懷抱中,與我分享喜悅和找尋安慰。生病的時候更只會黏著媽媽,像小嬰兒般在我的臂彎睡著,之後才可慢慢把他放回床上。我看著他小小的臉蛋,和他抓著我的小手,我終於感受到「母子連心」是怎樣的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