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口腔期乜都放入口,父母該制止還是放手?
BB出生後3-4個月會開始進入口腔期,為期1年至1年半不定,這時期BB最喜歡隨手拿起什麼都放入口中,手指腳指玩具等等不用說,有時連你想像不到的都要放入口中品嚐一番。有兒科醫生可能會告誡大家,病從口入,千萬不要讓小朋友「咬呢樣、咬嗰樣」;亦有人說一旦養成吮手指的習慣,大個就很難戒,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原來一刀切阻止他們放東西入口,隨時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何謂口腔期?
如果我們能夠切身處地代入小朋友的處境,或者會更易明白他們怎麼什麼都放入口。
想像一下你就是初生嬰兒,剛剛由媽媽「暖笠笠」的肚皮來到新的世界,未識行未識走,連眼睛也未看得遠看得清,甚至不知道原來自己有手有腳。這個時候,唯一可以帶給你安全感的就是你一餓一喊,就會有溫暖可口的奶水送到嘴邊。所以吸吮除了是嬰兒的生存本能,他們更會從吸吮咬合來取得滿足感。
精神分析學派始創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相信,人與生俱來就有這種尋求滿足感的原始慾力,而且人的一生在不同階段需要滿足的地方亦不同,一旦在某個階段「卡住左」,就會形成不同的性格缺失,而0至6歲更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心理需要?
而嬰兒0至18個月左右,主要就是靠吸吮咬合來取得滿足感,所以又稱為「口腔期」或「口慾期」。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口慾期得不到足夠的滿足感,小朋友長大就可能會傾向欠缺安全感,難以信任人,在焦慮的時候潛意識會回到這個嬰孩時期,透過嘴巴的活動去抒發壓力,例如大飲大食、酗酒、食煙、咬指甲等等。
所以,小朋友將手指放入口,可以說是用來滿足口慾,安撫自己的方法。父母一味阻止,其實是在剝奪他的需要。不過當然,過度滿足亦非好事,有機會令孩子變得依賴。所以父母要在適當的時候,協助小朋友過渡。
生理需要?
那除了心理,小朋友「咬野」又是否出於生理需要?很多時我們都集中留意一個小朋友的腦部發展,或鍛鍊他們的大小肌肉,但原來口肌的發展都不容忽視。正如之前所講,初生嬰兒的感官發展各有時候,視覺需要較長時間,手腳亦未有足夠的靈活度,所以口腔可以說是他們跟世界連繫的窗口。
五、六個月大,他們會開始更加懂得控制口部活動,將手手腳腳、食物、以及其他物件放入口,他們會開始分辨不同物質的觸感,認識軟硬、乾濕、粗糙的感覺。通過這些活動,能鍛鍊到上下顎的力量,對他們控制嘴巴、舌頭等部位有正面影響,有助他們將來發展說話跟咀嚼的能力。而且懂得將物件放入口,更是他們手口協調的一個里程碑。
其實,小朋友兩歲之前什麼都放入口,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法。一般情況下,到他們學識用其他方法去安撫自己,就不會靠吸吮去找尋安全感;到他們識行識跑,亦會自然開始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世界。所以父母只要能夠確保小朋友接觸到的都是安全同衛生,家長就可以放心讓他們拿起什麼都咬過夠啦!
圖片來源:by Colin Maynard on Unsplash
參考資料
- Oral Fixation In Children | Oral Fixation Disorder & Treatment. (2015, August 07). Retrieved from Day 2 Day Parenting
- Conger, C. (2012, May 14). 5 Modern Parenting Tips From Freud. Retrieved from HowStuffWorks
- (2013年9 月29日)。口腔期滿足 較有安全感。臺灣蘋果日報,副刊。
- Greutman, H. (2015, February 23). Is My Child’s Chewing A Sensory Oral Fixation? Retrieved from Growing Hands-On Kids
- Angelo, F. (2013, November 07). Oral Fixation vs. Oral Mouthing: Is There a Difference? Retrieved from Day 2 Day Parenting
- Morris, S. E. (1997). Mouth Toys and Mouthing for Sensory and Oral Motor Development in Infants & Children with Feeding & Oral Motor Problems. Retrieved from Feeding, Pre-Speech and Speech Relationship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