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好喊」令EQ變低?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商數提升自我價值?
好多時小朋友有負面情緒,家長馬上便說:「唔準喊,即刻同我收聲!」男孩子更可能被如此教導:「男孩子要堅強啲!大丈夫流血不流淚!」家長希望以此訓練小朋友控制情緒的能力,不會因小事便以哭鬧發洩,但大家有否想過,是不是叫一個人別哭,他的不安情緒就會自然消失?
情緒是自然反應
或許我們要先明白,情緒跟行為其實是兩回事。想像一下,你那部新買的電話掉進廁所,你會有何感受?然後又想像一下,小朋友最心愛的玩具壊了,他又會有何感受?其實無論大人或小朋友,面對類似事件,都會感到不開心和失落。
情緒是我們對周遭事情的自然反應,無法控制,但我們可以控制的,是如何回應這些負面情緒,到底是大聲哭鬧,或是抱住正面的心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不過,當小朋友未懂得分辨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往往會以哭鬧表達出來。當我們第一時間叫他「唔好喊」,其實係將佢地嘅行為同埋情緒反應都一併制止。
家長應無條件接納孩子情緒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Haim Ginott曾經講過,家長未必需要完全接受小朋友所有行為,但他們的感受跟情緒呢,家長就應該無條件接納。當我們叫小朋友「唔準喊」,非但不是接納,更是否定了他們的情緒。例如,小朋友對陌生環境有恐懼,新學年每日返學都「驚到喊」,但家長只管跟他說「唔準喊,係人都要返學架啦,返學都驚,冇鬼用!」對小朋友來說,自己明明好驚,大人硬要告訴他,他的感受不應該如此,久而久之,他就不會再相信自己最真切的感覺,會容易質疑自己,影響自我價值。
又或者,如果你不斷灌輸「流血不流睙」等觀念給男孩子,他們慢慢就會誤以為,將情緒同情感表現出來,就代表懦弱。到他們青少年時期,甚至成年之後,就會傾向將自己情感收藏,因而失去跟身邊人建立親密互信關係的能力,影響可以十分深遠。
不讓情緒主導行為
其實,不想小朋友讓情緒主導行為,並非要切斷他的情感,第一步反而要肯定他們的情緒。如果小朋友因事不開心,甚至因為大人眼中的無聊事而「喊到拆天」,一句「砌到咁高先至冧左,你一定好失落啦」,跟叫他收聲比機來,會帶來更長遠的正面果效。因為當我們願意代入和肯定小朋友的情緒,他們會感受到父母原來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事情,進而讓我們進入他們的世界。當親子之間建立到互信,到再有同樣問題發生的時候,他們就會更願意跟父母一起解決問題,他們也會更樂意聆聽我們的意見。
更重要的是,當他們明白到原來即使有負面情緒,都一樣會被接納,他們才會毫無顧忌地將自己的感覺與人分享。而且過程中他們還會學懂將心入面的感受跟語言連繫,明白到「原來呢種感受就係失落」,下次有同樣感受,他們便能慢慢學會用語言同身邊的人表達。
最後提醒一下,就算認識了自己的情緒,小朋友依然會因為各樣原因而感到憤怒、恐懼、內疚、羞恥、焦慮等等,但那時他們會更懂得安撫自己,並從負面情緒中復原過來。這就是大家所指嘅情緒智商EQ了。
圖片來源: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參考資料
- Kindlon, Daniel, and Michael Thompson. Raising Cain: Protect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Boys. New York: Ballantine, 1999
- Gottman, John, and DeClaire, Joan.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New York: Fireside, Simon & Schuster(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