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不相瞞,我是被封面那個挖鼻孔的小孩先吸引的。再望望書名:《我有理由》,不難想像一個黃毛丫頭,頑皮事做盡,然後在你面前大聲高呼:「嗱,唔好鬧我,我有原因呀……」,又或是理直氣壯地吐出一句「唔係呀,因為乜乜乜之嘛!」再下刪一萬個理由。光想,已教人火冒三丈。
本書的主人翁是個壞習慣極多的小男生:挖鼻孔、咬指甲、洗澡後喜歡光著身隨處跑……他還是個想像力滿分的傢伙,每當遇上媽媽出言阻止,他總能拋出無數創意十足的理由,試圖把壞習慣統統合理化。如媽媽叫他不要挖鼻孔,他就辯稱鼻子裡其實安裝了一個開關,不停按它的話,就會發射「開心光束」,讓身邊的人都感到愉快。被老師責備在走廊亂跑時,他解釋是因為「衝刺蟲蟲」停在頭上,讓他不由自主地跑起來。聽起來雖句句歪理,但要是我的孩子能搬出這麼幽默抵死的理由,我怕自己不忍心責怪之餘,心裡大概還會暗暗讚嘆他的創意吧!
喜歡這繪本的幽默,更喜歡它背後的道理。
男孩的天馬行空固然讓人笑得開懷,但母親大人的回應也是一絕。兒子發現媽媽老是愛玩頭髮,便問是否也有什麼理由?被孩子這突如其來的一問,媽媽初時顯得支吾以對,最後她告訴兒子其實自己在髮尾上寫了很多餐單:燉肉、咖哩飯、炒蔬菜……所以媽媽才不是玩頭髮哩,只是選一根頭髮來決定晚餐吃什麼而已!(果然是有其子必有其母呀!)
面對孩子的一派胡言,我們大可板起面孔,再大罵一句:「衰仔,仲駁嘴!話咗唔得就唔得!」還是你會選擇像書中的媽媽般欣賞孩子的創意,並以幽默來舒緩緊繃的情緒?說也奇怪,看著書中母子倆的對話,心情不其然放鬆了,而那些本來不允許的壞習慣好像亦一下子沒那麼惱人。
育兒,是一場體力、耐力及情緒的考驗。當中最大的挑戰不在於管教孩子,而是如何管好自己的情緒。對於這個,作為全職媽媽的我感受特別深。
當時我女兒才十六個月大,當然未有書中的男孩般牙尖嘴利,但壞習慣倒也不少。她喜歡咬手指,也開始挑食了。遇上這些情況,我會反覆對她說不。我知道她聽得懂,試過有好幾次想咬手指,她會故意先喊我一聲,彷彿在告訴我:「媽,我知你不喜歡,但我要吃啦!」然後在我面前慢慢把手指頭放入口中。誰會想到一個歲半不到的小孩竟已懂得挑戰大人的底線?
又有次我準備好午餐,誰知她望了一眼,便把盤子撥開,食物散滿一地。那刻,我又餓又累,火也就更大了。我對著眼前只有十多個月大的小人兒痛罵,還忍不住打了她。女兒大概不知道我罵什麼,她只知道痛,知道媽媽很生氣,她大哭……聽見她的哭聲,我只感到心煩,隨著是後悔、內疚。原來,我並不會因懲罰了她而感到高興。
面對孩子的壞習慣或「違規行為」,父母往往既生氣又苦惱。作者卻告訴我們,與其嚴厲管束,不如換個輕鬆幽默的方式。相比斥責,這做法雖沒有即時的阻嚇作用,卻能把自己從憤怒、崩潰的壞情緒中暫時拯救過來。心情調整了,自然能達至更佳的親子溝通。要知道打打鬧鬧,苦的不只是孩子,自己也不見得好受。
下次,當家裡的小魔怪又再跟你爭辯時,不妨學習書中的媽媽以幽默來應對,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圖:吉竹伸介
出版: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