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放下世俗「有色眼鏡」,做個Positive Parent
正向父母願意接納子女、理解子女、尊重子女。在教養路上,不少父母起初都說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已經足夠,但實際上父母的慾望又豈止於此,「專心啲做功課啦!」、「見到親戚你要叫人先得架嘛!」、「點解你講野咁無規矩的唧!?」、「上台朗誦都驚?唔好咁細膽啦」……家長每個要求其實都反映著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有時連自己都未必察覺,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潛藏的期望,有可能會令我們看不到子女最真實的一面?
教養是父母對子女的期望的反映
我們曾經說過可以用家庭治療先驅Virginia Satir的冰山理論,去窺探小朋友行為背後的真正需要,按同一理論,我們一樣可以從家長的教養行為,找到他們對子女的期望,甚至是他們心底所信奉的價值。
譬如有的父母會認為「服從便是美德」,家長的責任就是要告訴孩子甚麼可以做,甚麼不可以做,而正正就是這些價值觀驅使父母作出相應的教養行為。但如果父母本身並不自覺,就容易把這些個人價值凌駕於孩子的需要之上,情況就好像戴了一副「有色眼鏡」,但你又察覺不到,這個盲點就會令你將見到的所有問題都歸咎於小朋友,變相成為了一個無形框框,令小朋友漸漸失去自己的想法,最終妨礙他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
了解自己對孩子的期望
就像讀書學業固然重要,所以家長注重子女學業無可厚非,但今時今日仍有不少家長抱住只有讀書好,才會有將來的心態,當子女成績未能達到期望,他們就會相當失望、擔心,甚至影響自身情緒跟親子關係。家長倒要問問自己,「讀書至上」的價值觀會否源自於自身成長?或是受到上一代接受教育機會不多的因素影響?
其實,「讀書叻」只是一個人眾多能力的其中一項,在世界各地,很多事業有成的人,小時候都未必「科科一百分」,卻因為他們找到學業以外的天資,而且在成長路上有空間發揮所長,才能造就今天的成就……
在一些比較極端的情況,父母看到孩子表現不似預期,往往會自己焦急起來,擔心孩子是否「異於常人」,急於要他跟其他人歸類比較,但孩子可能有著父母都察覺不了的天資。只有當父母願意放低自己的框框,換個正面心態,給孩子空間自由發展,發掘自己的興趣所長,他們的潛能才可以得以發展,真正做自己。
怎樣才算Positive Parent?
常言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對父母而言,要放下對孩子的期望也許很難,但你或者都會發現現實中的孩子往往同你理想中的不同。
明明你想女兒活潑開朗,她偏偏天生內向;明明你想孩子溫文有禮,他就鍾情運動無時停。所謂的天性、天資,本來就是與生俱來,為什麼每個小朋友都得一模一樣?為什麼要以同一個標準去量度所有小朋友?也許尊重他們天生的特質,支持他們做自己,結局可能會更令人意想不到。
參考資料
- Satir V; Gomori M; Banmen J; Gerber JS (1991).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