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極都唔聽,問佢又唔答,係咪青春期就係咁既呢?」接觸不少年輕人個案,家長經常都會這樣問。
的確,青春期係其中一個影響因素,子女長大便要學習獨立,當中包括渴望在身心層面都擁有個人空間,他們會有意無意地與父母疏離,希望自己做決定,有自己的朋友圈和小秘密。然而這個突然而來的區隔,或會令父母感到不習慣和擔心。這過度期是子女,也是父母成長過程中的一環。
不過同樣面對青春期的子女,總有些父母與子女關係較好,有些較僵,何解呢?
有「老本」,青春期洗乜驚?
我有一套「食老本」理論。
親子關係是一切管教的基本,沒有良好關係作基礎的話,基本上用甚麼方法都難收果效。試想想一個與你一向疏離或關係不佳的人對你說教,你會有甚麼感覺和反應?一般來說,我們都不容易接受。但換轉是一個熟識親切的親人、朋友、尊敬的師長,我們便願意聽得多。
因此當子女踏入青春期,親子衝突必然會較多,能否撐得住,很視乎之前的十二、三年來是否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和溝通,一旦踏入青少年期才開始建立或改善關係會相當困難。
其實這年代,大多數家長都了解這一點,令我們困惑的難題反而是「要建立關係,係咪即係唔鬧得、唔罰得?」
將心比己,好好的說
探討這個問題前,想先請大家回想一家成長中被父母責罰的經驗,那刻的心情是怎樣的?現在再回看又有甚麼感覺呢?
相信每個人俾人鬧時都會感到不快,甚至覺得冤屈、憤怒,這是很自然的反應。但過了一段時間,當我們平靜下來,重新思考整件事,就會有不同的感受。隨外界改變,隨個人成長,我們對同一件事想法和感受也會轉變。
例如當年我們可能都有怪過父母不讓你睇電視、打機、去街、拍拖,不知為了些事情吵了多少次。現在我們成為父母,會否對他們當年的嚴厲多一點諒解?明白他們只是不懂得好好對年輕的你說;那現在我們又能否對自己的孩子有多一分同理,跟他們好好的說?
親子溝通不是辯論大賽
幾十年親子關係,偶而衝突其實在所難免,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是長久以來的關係是否融洽,而不是有否一時間的不和。
不只一個學生跟我說過「我唔係唔想溫書,但他們越叫我溫,我就越唔想」,那麼讓他們自己決定,他們就會溫習嗎?不一定,但同樣的說話再多說也不見得會有效,反而只會令年青人覺得煩和不被理解,繼而拒絕溝通。
溝通不是辯論,不一定是你輸我贏,也未必每次都能有共識,不要急躁,等心平氣和的時候再談。
有些情況,父母很自然地認定一些自己的喜好、習慣、信念和家規是最好的或者是必然的,因而忽略了子女有不同的想法,年青人會因此感到父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自己身上而作出反抗。他們不一定是反對事情本身,而是因為覺得不被尊重。
不要太少看年青人的腦袋,他們或會較衝動自負,但不是不講理的,也懂分是非對錯。如果你能說服他,讓他知道你是公正的,你是為他好的,而不是只講面子和規則,他們比成年人更願意改,還會很信任你。
不是說不夠,而是聽不夠
親子溝通最緊要、最難學的部份其實不是說話,而是聆聽。當我們發現怎樣說都沒有用,很可能不是因為我們說不夠,而是聽不夠。讓子女知道你願意聆聽是讓他們肯坦誠地和你溝通的關鍵。
其實孩子在青少年期對學業、感情、將來各方面都充滿疑問,只要他們感到被接納,他們很樂意討論他們的想法。聽他們說一論,才講一兩句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效果肯定比一堆訓話為佳。
牢固的親子情自會經得起考驗,只要能挺過青少年期的風暴,親子關係自然又會再見晴天。
圖片來源:Unsplash及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