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收入家庭,一個投入於孩子生活的爸爸,能幫助他們改善精神健康和行為問題——美國 Rutgers University 的研究結論簡而精。
研究長期追蹤了近 5,000 名 1998 年至 2000 年出生的孩子,並集中了解在他們5至15歲期間,爸爸育兒的參與度,例如爸爸有沒有照顧他們飲食,跟他們一起玩,和他們一起看書,陪他們做功課等等。研究又比對這些親子互動以及孩子的行為問題,例如哭鬧、打架、逃學等的關聯性。
最後得出結論:爸爸好有用架!
但為何研究特別提到低收入家庭?
因為社會大眾一般相信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多半會有較多行為問題,而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不同社經地位的孩子在青春期時的行為問題有著差異,但當爸爸高度參與孩子的生活,這些差異就能持續減少。
糾結的地方來了,在低收入家庭,有時爸爸不是不想參與孩子的生活,而是生活迫人,他們根本沒有空間。同時,也有很多媽媽不是看輕丈夫身為爸爸的重要性,而是生氣丈夫在育兒上好像很抽離,又或者認為大家的育兒方式大不同,於是「講嚟都晒氣」,咬緊牙關攬上身,而當爸爸常常no say自然越來越無癮。
這次研究未有涉獵怎樣解決這個你追我躲的情況,有機會我們都會再找相關的資訊~但如果大家想知道更多爸爸親職的資訊,可以去看看爸爸親職的資訊!
參考資料
- Lenna Nepomnyaschy, Daniel P. Miller, Maureen R. Waller, Allison Dwyer Emory. The Role of Fathers in Reducing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in Adolescent Behavioral Outcomes. Social Service Review, 2020; 94 (3): 521 DOI: 10.1086/710546
- Rutgers University. (2020, December 9). Engaged dads can reduce adolescent behavioral problems, improve well-being. ScienceDaily. Retrieved December 12, 2020
圖片來源:Pixabay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