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家裡的空氣不只有溫度、濕度,還瀰漫著一種氛圍,代表著家庭成員之間長期互動的模式,以及家庭對待感受和表達感受的態度。美國臨床心理學家Dr. Ronald Frederick稱之為「情緒氣候」(emotional climate)。
就像沙漠中成長的孩子會知道如何應對沙塵暴和強大溫差,寒冷氣候中成長的孩子會較耐寒,家庭的情緒氣候則影響著孩子發展出怎樣的方式去感受情緒,和回應世界。Dr. Frederick認為有四種常見的「情緒氣候」:
🌞 陽光溫暖Sunny & Warm
有如陽光灑進窗台,這氣候的家庭充滿了情感上的友善與接納。當孩子說「我難過」,大人會蹲下來傾聽,而不是急著說「別哭」。
家庭成員可以自由且放心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因為你知道你的感受會得到回應。這裡的情緒可以自由流動,哭也好、笑也好,都被接住。孩子慢慢相信:原來我的感覺是重要的,我值得被理解。
❄️冰冷刺骨Icy & Cold
像關了暖氣的冬天,這裡的情緒氣候是疏離和迴避的。家庭成員可能在情感上不回應彼此,甚至刻意保持距離。
情緒被壓抑在地毯底下,大家假裝沒事,卻在沉默中積累苦澀。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學會把自己的情緒收起來,因為他們知道,表達也得不到回應。孩子學會隱藏,學會「別麻煩別人」,長大後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在難過什麼。
⛈️風雨交加Stormy
每天都雷電交加,在這裡,批評和羞辱就像閃電劈下來。家庭成員會因表達感受而受到懲罰。孩子一開口,就被否定、被嘲笑,於是早早學會閉嘴,在情緒來臨前先築起高牆。
當表達變成危險,孩子們會害怕展現真實的自己,學會用隱藏來保護自己。
🎭變幻莫測Mixed
這種環境是難以預測的,它可能在極暖和極寒之間快速切換。雖然偶有放晴,但對孩子來說,這種不確定性比持續的寒冷更讓人難以放鬆和感到自在,因為他們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是什麼樣的「天氣」,下一秒是否安全。
長大後,他們可能對人充滿不信任,難以建立關係,因為「穩定」從來不是他們的日常。
要相信我們擁有改變「情緒氣候」的能力
不知道你的原生家庭是怎樣的氣候?現在自己建立的家庭的氣候又是怎樣?
相信大部分人都希望給予孩子🌞 陽光溫暖的氣候,偏偏自己未必來自溫暖陽光的家庭,於是我們可能不太習慣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接納。這是絕對可以理解的。請把自己想成移居到新地方,要適應新氣候,的確需要時間。
更重要的是,你具備改變「情緒氣候」的能力。氣候和天氣不一樣,它不是指某時某刻的感受,而是日復一日的小互動堆疊而成的氛圍。所以我們偶爾有情緒,偶爾帶來一場大風暴也不要緊,最重要是把握每次機會去修正,選擇以接納去代替壓抑。
一個擁抱,一句道歉,一次傾聽,都能讓空氣慢慢變得和暖。
參考資料:
- 留佩萱(2019)。《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台北:遠流出版社。
- Frederick, Dr. R. (2022). The 4 emotional climates that likely shape your family interactions. Retrieved from The Center for Courageous Living
圖片來源:Pexe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