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最近入手了好幾本教養書,當然還未全部讀完,有趣的是這些書都有一個非常相近的觀點: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原因,有時他們心靈上有連結的需要,有時是他們正面對新挑戰,不知如何是好,需要父母的協助。
以好奇心扭轉親子磨擦
不同的家長工作者都指出,孩子脫序的行為幾乎都是對家長的呼救。我們需要帶著好奇去教養。所以好奇心可以說是親子間重要的連繫,有時也可以是扭轉親子間拉扯的靈藥。
要相信孩子內心都是善良的
很多家長說,那不容易呢。Dr. Becky Kennedy在其著作《Good Inside》提到,其中一個方法是:父母要相信自己和孩子內心都是善良的。這將幫助我們重新去理解孩子的行為。
試想想,如果你相信孩子本身就是「壞」的,那麼當他有不良行為時,你會認定他故意的,在試底線,總之是具有不好的意圖;但如果你堅信孩子是善良的,那麼當他有不良行為時,你會困惑「為何一個明明心底是好的孩子,會做出這種事來?」你的好奇心會被誘發出來,你會想知道為什麼,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若施以同理心,你更能想像得到,當一個善良的人幹了一些「壞事情」,他們通常會經歷自我厭惡、愧疚和羞恥等情緒,你將明白到眼前的孩子正在痛苦之中,需要我們的陪伴和愛,而非苛責及懲罰。
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
「凡事不要只看到表面行為,而要好奇行為的背後與心中有著什麼感受、存在著什麼想法,才使得他呈現現在的模樣?」這句話來自《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作者澤爸是台灣著名的親職工作著,他也指出要從孩子的外在行為,想深一層,了解背後原因,需要父母有自我覺察的能力,而這自覺的能力和其他許多技巧一樣,需要練習才能掌握。
唔知你哋有無嘗試過點樣覺察?又相唔相信「人性本善」?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價值觀,原來也在影響我們的教養?
圖片來源:Pexels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