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否遇過以下情景 : 媽媽比孩子快一步按下電梯制、餅乾崩了一角、圖畫紙摺皺了……然後,孩子就嘩啦嘩啦的大哭尖叫起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會引起孩子澎湃的悲傷,真叫人摸不著頭腦。
面對那歇斯底里的哭叫聲,我不知所措。又呵又錫?全無效用;責備懲罰呢?兒子果然收聲,停止胡鬧,令我一度以為「敬酒唔飲,飲罰酒」是育兒的金科玉律。然而,兒子的偏差行為卻不跌反升。
孩子的壞脾氣並非無中生有
那時四歲多的兒子,在我的訓導下的確哭少了。事實上,他只是不再在我面前哭。當他犯錯,我厲聲責備時,只見他雙眼通紅,卻力忍不流淚。取而代之,是大力「呯」門和拍打東西;繼而是刻意破壞物件,或遷怒於人,祖父母、妹妹,以至朋友都試過被他無禮呼喝或以不瞅不睬來洩忿。我見狀就更加勃然大怒,開始時只是為了行為A而責備他,到後來卻變出不當行為B、C、D!哭聲絕耳,但兒子面上卻流露出害怕、憤怒、委屈、傷心和難過的表情。我愈罵得多,他就愈錯得密;愈罵得狠,他就愈錯得深。
有一晚我跟兒子枕邊細語。他竟細數往事起來,說有一次我如何如何責備他,另一次又怎樣怎樣懲治他。我驚訝道「那是去年的事,你還記住?」兒子說「媽媽鬧我的事會記很久,一記起又嬲」。他的真情告白真讓我當頭棒喝。看來,我最錯的,是當初想盡辦法去遏止他哭泣。原來,負能量得不到舒緩,就會演化成壞行為,或純粹久久的埋藏心內,揮之不去。
或許,你已經看到玄機。他那些壞脾氣和連串劣行,並不是無中生有,相反,正是因我而起。
以惡還惡,是因為孩子有個愛吵罵的對手
家庭治療理論常常提及,家庭成員間的互動,環環緊扣,相依相偎。喜歡駁嘴吵架的,首先得有個喋喋不休的家長來和他舌戰;中意動手動腳的,又得有個會和他交手的父母來應對。像我兒子那種怒氣沖天型,正正是要和媽媽一較高下的結果。
管教孩子,不如先管好自己的情緒。及後,當我怒不可遏時,便趕快離開現場。我發現,如我不先發惡,兒子也不會撒賴,最多只會對我的設限表示不滿。若我對他難過的心情表示理解,他更會進一步軟化。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我們都取得很大進步,家庭鬧劇大大減少,母子關係更為親密友好。
雨過天晴,最讓我放心的是,當兒子受到委屈時,願意再次在我面前,放聲大哭。
圖片來源:Pexels, Pixabay, AI
🔹POPA家長支援服務🔹
我們的團隊來自不同界別,分享共同理念:關顧孩子成長,陪伴家長同行,期望以自身專業,為家長及孩子提供適切支援,包括教養諮詢|家庭治療|兒童為本遊戲治療|個人輔導|伴侶/婚姻輔導等,如你也希望有人同行,聆聽你現在的困難,可按這裡了解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