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因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慢著先別關閉視窗,你沒有走錯地方,這裡仍是POPA Channel,我仍是結他她小姐。今日我不是想講佛經,我只是想講,原來看似深奧的因果論,居然牽涉BB發聲發光玩具,還與BB學習語言有很大關係?
未夠一歲的BB玩什麼?
上一篇文章講完「餵BB公仔飲奶」之類的假想遊戲,令到不少新手父母非常驚喜。原來一歲幾的B仔細細,看似傻傻更更,但已經有學習「象徵思考」和語言的能力。那麼如果把時間再推前一點,去到未夠一歲的BB身上,他們又可以玩什麼?在玩的過程又怎樣播下認知和語言的種子?
話說我經常去一些新手父母的家,都會見到他們「家不成家」,每一個角落都被一些大大件、顏色鮮艷的玩具充塞著。其中的土皇帝(即是家中BB),就帶著探索的眼睛不停拍打按鈕。一拍、一按——不得了!玩具又發聲,又發光,又彈起,又自轉。於是BB龍顏大悅,咔咔大笑。
這一類的玩具,我們治療師稱為 「操作類玩具」(means-end toys)。表面看來,這種供給視覺聽覺刺激的玩具,看似只是用來給BB尋開心,對認知和語言又怎會有關係?
當BB學識講自己想要咩,代表了什麼?
我不賣關子了,其實學習語言真的很奧妙,需要不同的有利條件。
除了「象徵思考」,BB還需要「因果思考」這種認知能力,才能好好運用語言。為什麼?原來,當一個BB開始有「自己做特定的行動會帶來特定結果」的認知,他們才會開始用動作和語言表達自己所要的!
我講一個例子吧:有一天當BB向媽媽伸手時,他發現媽媽會給餅餅!不止如此,當BB模仿父母說「畀」的時候,原來父母會大力讚賞,然後再大力進貢更多餅餅!
這個時候,聰明的BB腦仔叮的一聲,發現新大陸了。原來只要自己做伸手這個特定動作或說「畀」字,是充滿神奇力量;他可以藉此操控身邊的環境,令自己得到想要的!於是,BB下次想要餅餅、飲果汁、甚至玩玩具時,他會再嘗試伸手和講「畀」。累積一定成功經驗後,他終於學會了用伸手動作和講「畀」字表達要求。
點教BB「因果思考」?
知道了「因果思考」與運用語言的重大關係,新手父母們一定心想:這麼小的BB,怎樣教他們「因果思考」能力,難道天天捉著他們講佛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當然不是!
如果我現在告訴你,means-end toys的另一個中文譯名是「因果玩具」,你會不會也叮一聲想到了什麼?
對了!原來當BB玩因果玩具,他一按掣,觸動玩具發聲發光,他就能從中經驗學習:下次我再想看玩具發光、再聽到音樂,我就要先按掣。換言之,在玩的過程中,BB就已經不知不覺在摸索和經驗著「因果論」!父母不需要和他們講經,奇妙的腦仔已經在高速運轉,漸漸發展出「因果思考」能力。
且慢,不用馬上網購玩具!
好了,我知道講完之後,也許會有新手父母趕到玩具店,準備大手購入發光發聲玩具,為BB腦仔進補。其實在日常生活,也處處充滿著訓練「因果思考」能力的好時機,只要你能把握著,不用花錢、不用犧牲家中空間,也一樣達到目的:
1️⃣ 向BB示範開關水喉/燈掣/遙控,同時示範說出「開」、「閂」、「有」、「無」等單字。
2️⃣ 向BB示範沖廁所,同時示範說出「撳」、「無」、「拜拜」。
3️⃣ 請BB幫忙按門鐘,同時示範說出「撳」、「叮噹」。
4️⃣ 待BB長大一點,你可以教他們說「郁」、「飛」或者「停」,操控父母玩坐大脾騎馬馬/ 飛高高之類「機動」遊戲。
隨著這些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的時機,BB腦仔的燈膽也會「叮」一聲被點亮。慢慢他會開始連繫到特定動作或說話和其結果,例如開水喉就有水、說出「飛」爸爸就帶我飛高高。我相信,再試多幾次吧,你家BB將會愈來愈有動機嘗試表達自己。加油!
圖片來源: Pexels,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