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簡單介紹筆者的一項研究結果 —— 香港幼稚園學生多數參加二至三個興趣班,但有部份家長為增強子女競爭力,報讀10個或以上的興趣班!
關於興趣班,不要只看數量
聽起來很怪獸,對不對?不過現今家長一般著重多元發展,隨便音樂、美術、舞蹈及體育各報讀一個課程,便不難達到做怪獸家長的要求。
在幼兒階段,家長希望讓孩子接觸不同的興趣班去探索他們的真正興趣和天賦,其實問題不大。但除了課程的質素外,興趣班的多寡同樣跟孩子能否持續其學習熱情有關。
我們從訪談幼兒而得的研究數據中發現,參加興趣班的數量越多,幼兒對興趣班的整體喜愛程度越低。長遠而言,有機會令他們失去學習動機,難以持之以恆。
但這也不代表參加得少,孩子就會有興趣……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曾對孩子的三分鐘熱度 感到頭痛。到底是否一定要上興趣班?怎樣可以令孩子的興趣持續?我也有些經驗可以分享,因為我除了是學者,也是一位媽媽,亦曾經歷過孩子放棄學習的無奈。
女兒的三分鐘熱度
我女兒今年6歲,性格慢熱。在她三歲時,我希望她有機會表現自己(當然還有一點私心想看她穿上那條漂亮的芭蕾舞裙),於是游說了她去學芭蕾舞。
一開始時,女兒興致勃勃。可惜兩堂後,她便不想繼續。但我已購買了芭蕾舞裙、襪、鞋、外套及學校的手冊和袋(比已繳付的月費更昂貴!),加上不想女兒習慣半途而廢,我於是不斷鼓勵她繼續學習,但始終不能提起她更大的興趣。
接下來的課堂,我們都要經歷一輪拉扯才能成功進入舞室。基於興趣班應以興趣為本,勉強沒有幸福的原則,我要求女兒堅持把已繳費的課堂完成後便告一段落。
自此,上芭蕾舞堂的裝備就一直放在櫃裏。我曾好幾次問起,但女兒似乎對芭蕾舞的興趣不大。
既然芭蕾舞堂的如意算盤打不響,我和丈夫決定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女兒、提供機會讓她在不同場合接觸不同陌生人。雖然不能提升她的舞蹈技巧,但我們相信這些經驗和興趣班一樣在人際和自我表現方面都能裝備孩子。
父母日常參與的重要性
事實上,在我們另一個研究中發現,若父母平日較少參與子女的學習的話(例如一起閱讀、遊戲或傾訴),參加適量的興趣班某程度上彌補了父母欠缺參與的不足,幫助豐富幼兒的學習經驗,從而提高幼兒社交、情緒、自我管理、及認知等方面的學習準備能力(學術界認同的起跑線)。
反之,若父母本身有高程度的參與,參加更多的興趣班不但對幼兒的學習準備能力沒有影響,甚至會令幼兒有較低的自我勝任感。原因是父母高程度的參與及繁忙的學習日程有機會令幼兒懷疑自己的能力,以為自己需要很多的幫助和訓練,導致自我概念低下。
換句話說,如果父母在孩子的學習及發展中投入度高、經常與孩子進行一些活動的話,其實並沒有必要為了提升幼兒的學習準備能力這條起跑線而去報讀興趣班。
興趣為本是關鍵因素
說回我女兒,經過一番努力,她怕生的情況大有改善,我亦再沒有提及跳舞的事情。
兩年過去,女兒竟主動提出想學跳舞(但指明不要芭蕾舞!)。原來她看到好幾位同學、朋友展示她們所學的舞步後感到很有興趣。
當下,我心一沉,擔心過去上芭蕾舞班的尷尬場面會重現。但想想,女兒始終進步了,加上是她提議的,不妨再給她一次機會。
經過討論,我們鎖定了拉丁舞。試堂後,她十分喜歡。這間拉丁舞學校除了需要購買拉丁舞裙及鞋外,亦需要一次過繳付十堂的學費。為避免重蹈覆轍,我決定先讓女兒回家思考。
一星期過去,女兒對拉丁舞熱情未減。在我們達成不能輕易放棄的協議後,便到學校戰戰兢兢的奉上學費。
出乎意料,女兒對拉丁舞有一份執著。當每次有突發事件而不能上課時,她都會感到無比失望。每次上完堂,她都要做小老師,教導弟弟新學會的舞步。
她對我說,拉丁舞的節拍及動作比較適合她。而由於學習拉丁舞所鍛鍊的表演技巧及與其他人互動的機會,我們發現她的自信及社交能力亦有進一步提升。
對我而言,理想的是,孩子在各成長階段中,找到不同喜愛的興趣去促進全人的發展。但我亦時刻提醒自己,父母的參與,比任何人或事,包括興趣班,在孩子(特別是幼兒)的發展中都更加重要。
參考資料
- Chiu, C. Y., & Lau, E. Y. H. (2018). Extracurricular participation and young children’s outcomes in Hong Kong: Parental involvement as a moderator.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88, 476-485.
- Lau. E. Y. H., & Cheng, D. P. W (2016). An exploration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kindergarten-aged Hong Kong children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14, 29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