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考試季節,猶如家長間的戰場,大家都戰戰兢兢,想盡辦法為求子女取得優異的成績。看着同學仔榜上有名,開始着急自己子女的成績技不如人,難免產生比較。
「他溫習這麼懶散,將來怎麼考到好的中學?」
「他再不努力一點就會跌出精英班,被人追上,不可以鬆懈!」
「他今次考試只得90分,還不夠好,要再努力一點才是。」
媽媽都有成績焦慮?
焦慮的背後其實隱藏着家長對孩子未來前途的擔憂,除了給予自己壓力,同時也施加了沉重的壓力在孩子身上。
「你無睇清楚題目嘅咩?」
「做咩咁唔小心?你係咪無check卷?」
為了得到更高的分數,無法包容孩子任何一個失分。不小心的錯漏、臨時失準對於一個只有幾歲的小孩而言,彷彿成了極大的罪行——大仔一年級準備考試的時候,我正正經歷着這種心理矛盾和極大的焦慮感。
成績焦慮來自孩子的懶散?
記得考試那幾天,我抓緊每分每秒,捉着大仔溫習,打開課本和作業,一邊跟他講解課題重點,一邊催促他牢牢記入腦,又叫他做題。
但是,溫習了一會兒,他已開始不專心,我更為着緊,生怕時間流逝。看見他做錯一些題目,我焦急又嘆氣道:「剛剛已教了你,怎麼還是會錯?」有一種「皇帝唔急太監急」的感覺,結果,那個考試週我陷入了無窮的焦慮。
考試結束後,家長們放學時很自然會討論到孩子的成績,我看着那個不似預期的分數,唉聲嘆氣,有家長安慰到:「不用擔心,他還只是一年級,慢慢來,會有進步的。」
放下焦慮,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的確,這只是學業的剛起步,我的心情好像也太誇張了,明明是小學的第一次考試,卻已有種一次定生死的感覺。一年級的孩子認字不多,還需要老師讀題,也需要更多時間去理解和記憶,我應該給他多一點時間,不是嗎?
大仔轉眼已經三年級,考試將近,我和一位外籍同學仔的媽媽談起:「你有跟女兒準備考試嗎?」
外籍媽媽輕鬆地笑笑,對我說:「沒有,我已完成了自己的學業,她的學業,應該由她自己負責。」
當我的態度放鬆了…
那種 “take it easy”的態度,讓我十分讚嘆,雖然我仍未能做到她那麼豁達,但是我逐次逐次練習放鬆對待孩子的考試。我沒有再逼迫大仔用盡時間溫習,我跟他說,如果你想我協助你溫習可以找我,我和爸爸沒有要求你得到什麼分數,你只需跟自己交代就可以。
當我的態度放鬆了,他竟願意主動溫習,我也提醒他如果感到疲累可以適當休息,做他自己想做的事。
從前,我把自己拉得太緊了,現在發現如果我可以放開一些,整個預備考試的氛圍也會舒服一些。
回想一下,當年小學成績不好的同學,有些到了中學會突然開竅,奮發向上。我有位中學同學會考成績不到14分,勉強升班,人人都覺得她沒有前途,但後來她找到了自己的目標,考上了大學,一級榮譽畢業,後來更在她發展的領域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AI年代,成績還代表一切嗎?
也有會考只得幾分的同學,憑着生意頭腦,現在的收入比專業人士更高。
更何況在這個AI急速發展的年代,學術成績似乎已不是唯一定義孩子優秀的指標!近年看見不少學童輕生的新聞,有些是因為學業壓力,真的令人感到十分心痛。我也不禁思考到,除了成績以外,我們是否也應該多欣賞孩子其他方面的努力?同時,也需要多關心他們的人際關係,運動和休息是否足夠,讓他們減輕壓力,並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價值。
我也盡力的提醒自己,應該把眼光應該放遠一些,一次的成績其實也不是那麼重要,無法代表孩子的一切成就。
圖片來源:Pexels
🔹POPA家長支援服務🔹
我們的團隊來自不同界別,分享共同理念:關顧孩子成長,陪伴家長同行,期望以自身專業,為家長及孩子提供適切支援,包括教養諮詢|家庭治療|兒童為本遊戲治療|個人輔導|伴侶/婚姻輔導等,如你也希望有人同行,聆聽你現在的困難,可按這裡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