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兩個或以上孩子的父母常會發現,孩子們不僅性格各異,甚至對童年和家庭環境的記憶也大相逕庭。您是否也曾努力公平對待每個孩子,他們卻還是覺得待遇不一?事實上,這並非童年回憶的錯誤,而是一種自然不過但容易被忽略的現象:
家庭環境的變遷影響手足手足成長差異
雖然出生於同一個家庭,但我們很容易忽略孩子出生時的家庭環境,往往與他們的兄弟姐妹出生時不同。
家庭經濟狀況的變化可能影響兄弟姐妹在學校教育、課外活動、渡假和其他物質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更可能造成孩子感到不公平。例如作為一家經濟支柱的父親,在哥哥成長頭幾年,可能還年輕,未必能有能力負擔太多課外活動;但隨著父親升遷,經濟環境好轉,妹妹一出生便「想學乜都有得學」。
父母自身的成長與情緒變化
同時間,父母的情緒變化、自身成長,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俗語話「今天的我已不是當年的我」,時間必然為人帶來或多或少的改變。
臨床心理學家兼《Happy Parent, Happy Child》一書的作者Genevieve von Lob相信,「根據父母自身的生活階段,包括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壓力水平、伴侶關係、身邊的支持網絡、工作和財務狀況,父母對每個孩子的表現可能大不相同」。
對於高度敏感的人來說,養育孩子更可能會讓他們感到不堪負荷,尤其是二孩或多孩的父母,若生活中有其他壓力源,或者睡眠不足、沒有足夠的獨處時間來恢復精力,他們可能會隨時日變得更加疲憊、焦慮、煩躁和緊張。
出生順序塑造不同的育兒體驗
隨著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的經驗和知識增加,他們的育兒方式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變化。
有一個說法是「第一胎照書養,第二胎當豬養」。父母對待第一胎通常更緊張、更嚴厲,但跌過痛過,撞過許多板之後,大部分父母會一路調整育兒風格,或對弟弟妹妹更加寬容,因而使兄姐與弟妹的經歷不同。
不過,雖然弟妹可能有更經驗豐富、更放鬆的父母,但父母給予第二胎的時間和關注,又可能比第一個孩子少。
而且,不同年紀的孩子在家中的身份角色亦有不同。例如,長子長女通常被期望承擔更多責任並照顧弟妹,又或兄姐也可能比弟妹經歷或見證了更多事情,比如父母感情的難關,這些都可能影響他們在家庭動態中的自我認知。
孩子個性的獨特性
另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就是: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
兄弟姊妹因著各自的性格特點,本來就很可能會對相同情況有不同的解讀或體驗。臨床心理學家兼作家Jenny Yip用了一個很好的比喻:「就像看電影。房間裡的每個人都看了同一部電影,但每個人從中獲得的東西和聯繫的方式會因價值觀、態度和信念系統而不同。兄弟姐妹分享同樣的父母也是如此。」
同時,這些差異可能影響他們被養育的方式、與父母的聯繫以及對家庭的體驗。例如一個家庭中,姐姐屬於高敏,妹妹較大剌剌,二人同樣面對著父母的負面情緒時,前者可能比後者較感到受傷,進而令二人對父母及家庭有不一樣的觀感。而且當姐姐較敏感,她很可能會在父母有負面情緒時,也變得容易繃緊,父母也因而會對她多加關心留意,於是姐妹的親子互動會變得不同。
此外,通常兄弟姊妹中,總有一個與父母親的興趣和性格特徵特別相近,例如同樣是活潑好動,那麼父母與他會更能產生共鳴,而且他們可能會透過一起運動而建立特殊聯繫。另一位較文靜的孩子,則可能會缺少這種連結和親密感。
育兒教育者Laura Linn Knight指,基於孩子和父母的性格特徵,你會發現父母對每個孩子的反應不同,或者有人會喜歡與更「啱channel」的孩子共度時光。當我們審視父母和孩子在性格、需求和興趣上的差異時,很容易看出兄弟姐妹會有各自獨特的體驗。
如何應對手足間的「不公平」感受
讀到這裡的父母可能有點無力,怎麼明明努力避免偏心,孩子還是覺得待遇不一?
讓編輯引用波士頓兒童醫院的臨床心理學家Keneisha Sinclair-McBride的回應:「孩子們不一定總是要被完全相同地對待才能被公平對待。因為每個個體都是獨特的,他們有獨特的需求和體驗。如果這些需求得到愛和支持的滿足,輕微的待遇差異不必成為父母或兄弟姐妹的擔憂。」
不過,如果這一份「不公平」的陰影已深深紮根在孩子和他的手足心中,那麼一起處理這些問題對他們的關係非常有益,而方向應該是放在互相認識,並尊重彼此對父母的看法和關係上的差異,而非試圖改變孩子對自身經歷的看法。這一份接納和被聽見,才能真正讓兄弟姐妹互相明白,成為他們真正連結的基礎。
參考資料
Bologna, C. (2025, March 16). Siblings who grow up together can have vastly different childhoods. here’s why. HuffPost.
圖片來源:Pexels, Canva
🔹POPA家長支援服務🔹
我們的團隊來自不同界別,分享共同理念:關顧孩子成長,陪伴家長同行,期望以自身專業,為家長及孩子提供適切支援,包括教養諮詢|家庭治療|兒童為本遊戲治療|個人輔導|伴侶/婚姻輔導等,如你也希望有人同行,聆聽你現在的困難,可按這裡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