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自己初為人父,每逢到太太娘家時,總會打醒十二分精神,以防兩位長老以「無盡的愛」灌給兒子,例如外婆在孫兒三歲後特別喜歡買小玩具給他。
當長老的愛帶來苦惱
我們隔週便會到外公外婆家一趟,而每次兒子都會收到新玩具,在那之後的一星期,也每天嚷著要我買玩具。到了第二星期,孩子就會回復了原狀。但才過了幾天安寧日子,週末到外婆家,又送上一堆新玩具。
那些「輪迴」的日子,著實令我感到無比苦惱。由暗示到明示,由太太轉述到自己來講,全都做過了,玩具還是繼續來。有次與太太私底下說得氣盛,甚至揚言一、兩個月不到他們家,最終當然做不到,更因此跟太太的關係鬧得緊張起來。
最後不單止解決不了,還影響到與另一半的關係,得不償失。
孩子成長環境中,我相信關係和諧至上
孩子的成長,有無數的因素影響著,但如果要數其中一種最為緊要的,一定是孩子身邊的人的關係。
假若孩子身邊的人關係和諧,對他們的成長只會有百利而無一害。故此,無論我們選擇如何去處理那些令人苦惱的愛,也嘗試先以「關係」為主導。況且,若對方是自己父母、家公家婆/外父外母這些身份的話,我們對他們的態度,孩子都會一一看在眼裡。也就是說,想孩子學會敬重長輩(甚至是我們),我們就得給他們示範了。
哪是否就由長輩們「為所欲為」呢?這個當然不最理想的結局,我自己最後則選用了以下這些方法,在此分享一下:
理解長輩的角色,給他們「愛」孩子的機會
上一代在年青時,大都要為口奔馳,沒能花什麼時間在孩子(即我們)身上,現在成為了祖輩,時間也相對多了,於是很多都會將自己以前未能給予自己孩子的時間與心機,都花在孩子的孩子身上。
我相信對他們來說,這不單是對孫兒的愛,也是對我們當年不足的愛的一種補償。他們在寵愛孫兒的同時,其實也在療癒著他們自己的內心。當我們可以站在他們角度去看時,也許我們能對他們有多一些的包容、理解,與接納。
反省我們的角色,也給我們「寵」孩子的機會
有趣的是,他們真正的孩子(即我們),有時卻會因此而吃醋。我自己便親耳聽過太太對外父外母抱怨,問兩老為何她年幼時沒有這等對待,太不公平。有時我甚至覺得我們對他們的行為之所以會如此敏感與抗拒,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俗語有云:「仔係用嚟教嘅,孫係用來縱嘅」。事實上,上一代年青時可能就跟現在的我們一樣,對自己孩子的要求總是高一點、對他們的態度總是嚴一點、拒絕也總是比答應的多一點。
在我自己這幾年當父親的體驗與自省當中,我發現其實自己有很多堅持,在那一刻看似必要,事後回想卻是破壞了與孩子關係的非必要執著。
單單做了幾年父母便有這些感受,那麼到了我成為祖輩的時候,我也很可能變得與現在的外父外母一樣,後悔當時沒有把握機會去寵一寵孩子。所以看到長老寵愛孩子,有時也提醒了我別把自己的「教育責任」看得太重,若因管教而失關係,只會有反效果。
從長輩的「愛」抽取美好的部分
現在,除非長老們的行為大離譜,否則我都會「隻眼開、隻眼閉」,讓孩子開心一點之餘,老人家也得到了安慰。
但如果真的過火了,例如兒子特別喜愛吃水果,外公外婆知道了當然也異常地配合,每次到他們家也預備了4至5種水果,任君選擇,有求必應。但即使水果健康,量也太多了。在以前,太太可能會忍不住開口阻止,然後兒子因此鬧情緒,兩老因不忍孫兒傷心便堅持要給他吃,最後便成了太太跟兩老的對峙與角力。
在過程中,兩老所給予孫兒的不單是水果,還有他們對孫兒的愛,那些水果都是外婆外公特意去買來給孫兒吃的。當我們拒絕了這些水果,甚至說出:「你們別再買那麼多水果給他了」的時候,我們其實是連同他們的心意、愛、與關懷都一併否定,那其實是很傷人的。
所以後來,我們也改變了處理的方法,我們會先在兩老面前跟孩子說:「你看。這些水果都是外公外婆特意給你買的,這代表了外公外婆很重視你呢。我們快謝謝他們啦。」
這樣說,是為了讓兩老知道他們的心意,我們都已經收到了。那麼一來在他們角度那些水果的「使命」已達,這時讓孩子吃些,又讓他從中選兩三款帶回家,兩老已很滿足。至於回家後要如何處置那些水果,已經不太重要了。
不過水果可能還比較容易處理,現在回到買玩具這個例子。
應付長老的愛需要耍點小心機
我到後來已沒有阻止外婆買玩具,也根本阻止不了,於是每次到外婆家前,我都會跟孩子說些他懂的道理,大概是說外婆賺錢不易,如果她用太多錢買玩具給你,外婆工作會很勞苦,並鼓勵孩子跟外婆說不用買玩具,而是直接跟他玩他喜歡的遊戲。
這些當然也不可能一次便成功,我們持續了好幾個月吧,孩子最終也能夠做了,甚至有一次似模似樣地對外婆說:「婆婆其實你愛我的話,陪我到公園玩我也會很開心,不用買這些玩具啊。」(同時因為那一次的玩具不是他喜歡的類型……)
另外,我也跟孩子定了一個規則,就是外婆買的玩具,要留在外婆家玩,不帶回家。如果要帶回家的話,便要在家中找一件玩具來交換。這個方法,美其名是為了讓孩子不用將玩具帶來帶去,每次來外婆家也會有玩具等他。但實際上,是要給外婆一個具體的「後果」:玩具是會霸佔物理空間的。
結果不用多久,外婆的玩具便已佔領了她房間的一部份,而她買玩具的次數也就慢慢減少了。
我們無法改變他人,只能做好自己
有調查指出,在孩子的生活環境中,即使只有一位成員擁有正面的教養觀念,對孩子也是會有裨益的。我們無法改變別人,尤其是一些可能跟價值觀相關的教育理念。但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在他們面前示範如何回應那些「不一致」的觀念。
況且,其實有很多教養上的理念,都可以應用在成人身上,運用合適的話,就算不能改變對方的想法,但也起碼不會令關係惡化。如果不是時常見面,偶爾的一次半次放任,就當是減減壓,放輕鬆好了。同時也可以跟孩子先說明:「每個家都有自己的規則,在爺爺嫲嫲家,可以跟他們的規則,但回到自己的家,便要遵守我們家的規則了。」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