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同大家講到孩子間有衝突,父母要了解到自己嘅角色唔係判官,而係孩子嘅引導者,我哋特別可以以幫助孩子從破壞性衝突轉化為建設性衝突為目標。以下是幾個有效策略:
破壞性衝突 VS 建設性衝突
1. 接納孩子衝突是正常的
首先,父母需要認識到手足爭執是正常的現象,即使多相親相愛的手足,也會有意見相左或情緒起伏的時候。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是被允許的,這不但讓孩子感到安全,父母的焦慮也能減輕,從而更好地作出引導。
2. 確保孩子安全並幫助孩子冷靜下來
父母可先幫助孩子平復情緒,因為過度激動時難以進行有效的討論。特別是如果孩子間有肢體碰撞,就得把他們分隔開,避免受傷。臨床心理學家Dr. Becky Kennedy特別提醒我們,不要只用指令去喝止孩子,因為較年幼的孩子本來就未發展出控制衝動的能力,我們需要用行動去把孩子分隔開,例如走進他們中間,或者抱走其中一位孩子。
3. 引導孩子表達觀點和感受
在大家相對平靜下來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用語言描述觀點和感受,而不是指責對方。例如:「你覺得生氣的原因是什麼?」或「你希望對方怎麼做?」這樣能將焦點放在問題本身,而非個人攻擊。
4. 教導協商與妥協的技巧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尋找雙方都接受的解決方案,鼓勵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法,例如:「你們覺得怎麼做可以讓兩個人都開心?」這不僅有助於紓解爭執,也培養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孩子能學習如何在分歧中找到平衡點。
當然這不會是一次就做到,他們可能只會回你一句:「我不想他開心!」,這時我們可以回到一開始的步驟,理解和接納他的情緒和內在經驗。
5. 正面強化建設性行為
當孩子成功解決問題或表現出合作精神,父母應及時表揚。例如:「你哋啱啱做得好好,平復到自己情緒,又一齊搵到大家都能接受嘅辦法!你哋係點做到㗎?」從而鼓勵他們重整經驗。
除此之外,與其著眼於減少兄弟姊妹之間爭吵的負面互動,父母更應該留意他們平日有沒有正面互動,例如哥哥會不會主動叫細佬一齊玩?又或者玩遊戲時,他們會否主動同一組?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教授Laurie Kramer指出拗交拗得多並不代表孩子關係差,最重要是他們的正面經驗較多,能夠抵銷負面的經驗。
6. 示範健康的衝突處理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模仿的榜樣。當我們與另一半或他人有衝突時,我們若能保持冷靜、尊重對方,進行建設性溝通,就能讓孩子都潛移默化,學習到如何以成熟的方式處理衝突。
抓住孩子衝突中的教養契機
總括而言,手足衝突幾乎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父母的焦慮固然可以理解,但更重要的是抓住這些衝突中的教育契機。透過引導,將破壞性衝突轉化為建設性衝突,不僅能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也能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如之前的摘言所說,父母的角色不是審判官,而是基於愛與關心,當我們著眼於他們在衝突中的感受和經驗,勍能幫助孩子從衝突中更好地成長。
參考資料
- Bronson, P., & Merryman, A. (2011). The Sibling Effect. In Nurture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 (pp. 115–130) New York: Twelve.
- Stepp, G. (2011). Interview: Brothers and sisters, unite! Retrieved from Vision.
- 簡瑜、徐彩嫦(譯)(2024)。《Good Inside教養逆思維:看見孩子脫序行為中的內在需求》(原作者:Becky Kennedy)。台灣:究竟出版社。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