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女兒水汪汪的眼睛,知道她受了委屈,我跪下來輕輕的問:「是誰把你弄哭了?」
其實我想我是知道答案的。
照顧自己與關愛他人的掙扎
我從小就教她要了解別人嘅所想所需,然後要設身處地,同理別人的感受,再作出適當的反應。我想,孩子多一點同理心,怎麼都不會是壞事吧?
那天與她一起坐地鐵時,我把我的座位讓了給另一個與她年齡相近的小孩子,這是我與她商量過才做出的決定。她說她知道那個5至6歲的小孩背著書包站著應該會很累,我說我也看到那小孩已打了幾個呵欠,於是我們決定把我的座位讓出來。
只是幾個地鐵站後,女兒開始眼瞓而又沒有了爸爸在旁依傍,她開始不願了。她說她知道要讓座,卻又好想好想爸爸坐在她的身旁。
別教孩子忽略自己需要
我想,人生就是這般的有許多不同的掙扎位。
那刻的我亦忽然覺醒,我在想別人的感受時,其實忽略了女兒的需要;我教女兒要有同理心、要孔融讓梨,卻沒有教她同時要了解自己的需要,學習如何取捨。
近日,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健康與人類發展學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就表明,更具同理心的孩子在面對父母衝突時,比同理心較弱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現健康狀況較差的跡象。
有同理心的孩子更要學會設限
當然,有同理心的孩子更容易受到身邊發生的事所影響。看到父母嘈交,尤其當吵架的原因和育兒有關時,這些具有更強同理能力的孩子,會容易詮釋父母吵架是自己有份做成的,從而出現內疚的感覺。
負責該項研究的助理教授Hannah Schreier指出,同理心很重要,尤其是在小孩子7-9歲的這個人生階段,但這不代表所有孩子都需要我們更大力度的教導他們同理心。部份孩子可能更需要學會什麼時候設定界限,以及如何在意識他人及自己所需之間找到平衡,這才是王道。
就像讓不讓座,在不同的情況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但如何在同理別人同時又不忽略自己需要,卻是我要與女兒兩個一起共同修習的課題吧。
參考資料
- Hannah M.C. Schreier, Mark E. Feinberg, Damon E. Jones, Aishwarya Ganguli, Caitlin Givens, Jennifer Graham-Engeland. Children’s empathy moder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ceived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child health.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2024; 118: 128 DOI: 10.1016/j.bbi.2024.02.022
- Penn State. (2024, June 25). Empathetic children may have poorer health in the face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ScienceDaily. Retrieved August 22, 2024 from Science Daily
圖片來源:Pexels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