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和女兒發生衝突。
這個憤怒的自己於我感覺既陌生又糟糕。
當個憤怒媽媽原來是這種感覺
我試圖深呼吸令自己冷靜,但混雜的情緒淹沒我,使我無力,一開始我裝作冷靜,但周遭一切像黑暗的箭不停射向我,我無法按捺非得把一切發洩出來,結果和女兒兩敗俱傷。
我更加氣餒和無助了,明明學了那麼多善養和正向教養,卻一點也做不到,彷彿再沒有方法可以幫到我。
一天,女兒一句「我知你嬲緊啦,你講大話」,字字打在我心上,才驚覺我在否定情緒。
原來一直以來我也沒有接納自己的「憤怒」,它一直被我忽視、隱藏、壓抑。
我和我的內在失聯了
腦科學說,孩子鬧情緒時,大人需要同理他的感受,讓他的「戰或逃」反應減緩,負責理智的上腦才會重新啟動。
其實大人和小朋友一樣,也需要有人同理。
但和孩子發生衝突時,有誰能擔當這個重要角色?那就是我們的內在智慧,帶著慈悲之心與自己連結。我意識到自己在衝突發生時,總忘了這點,只要我們明白到自己早已長大,我們一直想要的安慰、同理和接納都再也不必外求。
我連結自己的練習
1.覺察感受
覺察永遠是第一步,辨識情緒能使我們更清楚背後有什麼需要未被滿足。憤怒常常只是表面情緒,底下可能隱藏著更多我們沒留意到的情緒。
2.承認感受
跟自己說:「我承認有憤怒(或其他情緒)的部分」,唯有承認情緒才能做到內外一致,否則會切斷和內在的連繫。
留意那句「的部分」很重要,情緒只是我們的一部分,不是我們的全部,更不是我們的身份認同。
3.允許情緒存在,以仁慈的心對待自己
跟自己說:「我可以有憤怒的部分」、「現在真的不容易」。抱抱自己,讓身體給自己一點安慰和支持。
有意識在憤怒時覺察自己後,我發現憤怒下面隱藏著煩厭、挫敗、沮喪、內疚、羞恥、委屈和無助等情緒。
連結自己,容許自己憤怒
有一次當我又獨自面對情緒爆發的兩孩,看著他們尖叫,我不想又等到爆煲指罵他們,我嘗試允許自己憤怒尖叫,給它一個安全渠道呈現出來。
我坐下擁着兩孩一起尖叫,很神奇地,憤怒被容許呈現後,悲傷接著湧出來。我從未試過這麼爽快地痛哭。我伸手環抱手臂,安慰自己。
哭過後內心平靜多了。想要指罵孩子的強烈意欲也不見了。
那時的我從未試過在孩子面前尖叫或大哭,於是我特意向他們解釋媽媽也會憤怒,只是不想怒火燒到他們,才把責罵的能量轉為尖叫。他們似乎聽得明白,靜靜地陪着我,擁著我,像在安慰我。後來,我們更一起討論,如果誰憤怒了,可以在家中哪個地方放心尖叫,抒發情緒。
憤怒教我要善待自己
情緒抒發完,頭腦也清晰了。我意識到這些情緒在告訴我,我已經burn out了,要好好正視自身需要和善待自己。
當朋友犯錯或遇挫折時,我們總能以寛容仁慈的心對待,但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很多人都習慣怪責自己、批評自己,忽視了連結自己的重要性,包括我。由於沒有這種習慣,剛開始要對自己仁慈會感到彆扭。
連結自己需要練習,我從過去看過的書和學過的教養方式,歸納了以下一些觀點,以助我更樂意去接納自己:
1.父母是人不是神
一個正常人又怎可能不會生氣,人就是會有不同情緒,快樂、傷心、滿足、挫敗、幸福、憤怒……這些都是我們生存的證據。
2.感受無分好壞,它們都是我的一部分
每種情緒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情緒來了又走了,是我的一部分,但不是我的全部。有負面情緒不代表我是「壞父母」。
3.每一次教養困難都是認識自己的好機會
教養中困難的時刻令人沮喪,卻同時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們探索自己的內在,同理自己,讓過往一些創傷得到療癒。能夠連結自己,連結孩子也會事半功倍。
對我來說,養兒育女就是學習無條件愛己愛人的旅程,祝願大家旅途收穫滿滿。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