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女兒好有耐性,跟我一起摺紙摺了好長時間呢。」「看得出她寫字很認真,功課配圖也花了好多時間細心繪畫呢。」身為媽媽,經常聽到這類對女兒的稱讚,心裡總冒出一句:「跟我自己很不一樣呢。」
我那追求完美的孩子
是啊,五歲半的女兒澄澄有追求完美的傾向,喜歡花時間雕琢細節、務求盡善盡美。我呢,崇尚「得過且過」的生活哲學,完成任務就算了。母女大不同,個性南轅北轍;在每晚家課時段,這種差異變得明顯。
女兒今年就讀高班,每天都有寫字家課。重複寫又寫,有時候還真苦悶啊。小女孩心中嘀咕不滿,好想快點完成習作與弟弟自由玩樂。我這當媽的,當然明白那種納悶啊,便鼓勵她盡快完成,然後我們一起來玩桌遊。
可是,小妮子有自己的堅持——筆順寫錯了甚至認為不夠漂亮,便擦掉再寫;圖畫不會畫,但又接受不了媽媽隨便畫的「火柴人樣板」,心裡又焦急想要玩,矛盾到不得了便哭喊起來,然後一份功課可以花掉差不多一個小時⋯⋯
「這個字沒寫錯啊,看起來也不醜啊,不用擦了,趕快繼續寫。」「你也累了,不如現在先休息,明天早點起床寫吧?」媽媽用自己認為最理想的方法來勸勉她。
我已經盡力勸勉,似乎也沒用
小妮子不作聲,有時就是猛搖頭,然後繼續寫。眼見夜色越來越沉,還未成功送孩子上床的媽媽總是心浮氣躁啊,忍不住又催促她;然後小女孩又嗚嗚嗚寫得更慢了⋯⋯
「我實在理解不了她啊。」好不容易孩子睡著了,跟爸爸討論。「本身又睏,又想有時間玩遊戲和聽故事,但對家課要求高,做得慢要又嗚嗚嗚,根本是自設困局,沒由來發脾氣⋯⋯」爸爸回道:「那就無需理解啊,你這『求其』人不會明白的。她不需要理解,只需要你接受她。」
原來她需要的不是完全理解
那刻當頭棒喝——對啊,好多時候,即使丈夫不理解我的做法,但只要他過來擁抱一下我,我心裡就安定不會毛躁,也就不介意到底他認同不認同。即使再怎樣努力溝通,還是有理解不了的時候,那怎麼辦?
當爸媽的過於習慣用頭腦和理性與孩子溝通,誰知小小孩在發脾氣鑽牛角尖的當兒,天大的道理也不會聽進心裡。按捺對眼前這個「無理取鬧」小孩的怒氣,放下想要「教好」她的想法,接受彼此當下的理解鴻溝,我問正哭得嘩啦嘩啦的女兒:「你需要媽媽抱抱嗎?」
她嗚嗚地點頭。大部分孩子哭鬧都有原因,只是有時候我們不理解,我們看來是芝蔴綠豆的小事,對他們來說是天崩地裂的大事件。唯有在接納抱抱的一剎那,理解還是不理解,再也不重要。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