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孩子檢查功課的時候,五道數學題目,有四道答對,有一道答錯,你第一句會跟孩子說什麼?
以前的我,第一眼只會看到錯的一題,並要求孩子立刻修正。
我們都是在捉錯處中長大的
回想自己讀書的時候,總是謹慎的再三檢閱功課,堅持要答對所有題目。今天,替孩子檢查功課的時候,我也習慣圈出他們的錯誤、錯別字,務求他們的功課全部答對,但是,我沒想過這樣對孩子的學習造成負面影響。
和很多家長一樣,孩子升上小學後,都因為功課上的拉鋸以致親子關係越來越差,在書桌上糾纏不休,一心想修正孩子所有功課,避免錯漏。之前參加學校的家長講座,講者提醒說老師和家長角色最大的區別是,學校負責學術教育,家長負責品格教育。當我們主動插手孩子的功課時,原來已經做多了。
孩子過失有讓你看不過眼嗎?
我們一開始因為各種理由:孩子小一需要讀題、不主動做功課,急於指正孩子功課的錯漏,種種的「睇唔過眼」,以致總是慣常插手,更不自覺將自己的要求套於孩子身上,結果兩敗俱傷。家長勞氣,孩子也不好受。當老師收到的功課全部答對,根本不知道學生不懂的課題,無法指正,老師的角色也發揮不到作用。
或許我們都是在被捉錯處中長大,所以慣於在白紙上看到黑色的那點,而看不到白色的部份更多。其實這樣會令孩子在學習上充滿挫敗感,很怕做錯。
學習放大做得好的地方
有移居英國的朋友分享,兒子剛升讀小學,老師不會用紅筆的圈起他功課上的錯處,反而通常會欣賞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並加以讚賞,鼓勵他們繼續進步,所以他的兒子很喜歡上學。
當察覺到兒子的功課並不是我作為家長的責任,我的心理壓力大為減輕了。
檢查功課雖然仍是我的例行公事,但是我現在學懂了先讚賞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譬如詞語簿不會急於圈他的錯字,而是先欣賞他字跡漂亮,寫得整齊,這樣一來,他也更願意接納我往後的講解。
放手反而有驚喜
看到答錯的地方,我會先問他是否想知道如何修正,如果他不願意改正,就讓他直接交回學校。其實,即使我不嚴格批改,下一次改正的時候,他也一樣會學懂正確的答案。
在溫習上也一樣,過往跟兒子溫習,我也總是緊張地逼他坐定定記熟溫習範圍,結果給予他很大壓力,成績有時反而強差人意。今次我也開始學習放手,只跟他輕輕提及重點,讚賞他一直的努力,結果這次測驗大有進步。想不到,他更拿了中文科的最佳進步獎,雖然不是十分優異的成績,但是,這個發現對我來說是一份很重要的回饋,原來當我願意相信和鼓勵孩子,他可以做得更好。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