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齣戲讓我明白到,母親的奉獻是非常偉大的『選擇』。」談善言在那場《虎毒不》的影後分享會如此說到。
在戲中,她飾演初為人母的淑貞。滿心期待孩子出世,以圓滿她的人生,結果卻不似預期。明明那是倆口子從相識到相愛,到六年嘗試後,終於結成的果實,卻也是淑貞最孤單無助,走進黑暗隧道的開始。
這條隧道或許我們的讀者也曾走過。
《虎毒不》的淑貞也許我們身邊都有幾個
孕期的種種不適,挺著肚子舟車勞頓;幾小時至十幾小時的陣痛或開刀那一劃,甚至食全餐;餵母乳聽上去溫馨無比,更多時卻是插住個泵,變成一個走動的製奶器,有奶還好,奶量不足時,那無形的壓力如影隨形;乳頭破損是小小苦楚而已,乳腺堵塞化作石頭胸才是椎心之苦;荷爾蒙改變了髮質膚質身形體態,鏡中的自己彷彿成了陌生人。
身體的苦還不及心靈的痛和種種壓力。
滿以為生了孩子應該會令自己感到快樂和完整,卻不知為何有種難以言喻的失落,似在悼念生育前的那個自己已不復存在。精神病學家Alexandra Sacks 研究女性產前產後的精神健康超過十年,她發現有為數不少的女性成為媽媽後不一定感到快樂,反而常感困惑與迷惘。
當社會要求女人天生就懂得當媽媽
其中一個壓力源自我們對母性的美好想像:媽媽天生就懂得照顧嬰孩。實際上很多新手父母對著初生孩子根本手足無措,只是爸爸唔識湊,常被視為正常,媽媽不符他人期望,卻很容易得到一句「你點做人阿媽」。
就像淑貞的女兒每夜哭不停,眾人視她作為母親,便是最能夠安撫孩子的人,沒有誰會認為「原來阿媽係會頂唔順」。實際上,為免吵醒鄰居和家翁,她每天抱著孩子到無人的街上,無眠地哄睡,日復日地看著日出東邊,而她卻已瀕臨精神崩潰的邊緣*。
談善言所說的那句話,確實勾起我很多回憶,並非親身經歷,而是十年親職工作中,我聽過不少母親的掙扎:要放棄自己多年的事業,真的能說走就走?生咗兩胎,身材走樣,我真係可以瘦得返?好多人叫我唔好咁著緊,但我都係想畀最好嘅嘢小朋友之嘛,咁都有錯?也許母愛是天性,但我們不能忽視當中許多付出仍然是每一位母親有意識的「選擇」。當明白這份愛並非必然,而是選擇,更使人覺得它偉大。
母職與自我的拉扯
只是這份愛也讓母親的拉扯更深,甚至有時會發現自己的一點一滴正在消失,變成了XX媽媽,不再保有自身。淑貞也一樣,產後回到麵包舖工作,卻因為照顧孩子,影響了表現而被辭退。十幾年的麵包手藝,成為了家人口中的「興趣嚟啫,咪疊埋心水全職湊B囉」。
相信有人會和我一樣,邊看邊想,要是淑貞不把自己拉得太緊,或許結局會有所不同。然而,這念頭才浮現,心底又響起另一把聲音:要求一個產後可能正受荷爾蒙影響的女性「睇開啲」,是否漠視了她的身不由己?而且,悲劇的發生,從來不會是單一原因,而是無數細微的錯失交織而成。就像《年少日記》中的哥哥,當時只要有一位大人向他伸出援手,他的故事或許就會改寫。
盡力成為媽媽們的每道微小
淑貞也一樣。如果淑貞的丈夫記得幫她拿奶泵去維修,讓她感受到丈夫同行;如果她的奶奶能尊重她的決定,讓她能盡量用自己想用的方式去照顧孩子;如果職場可以對家庭友善一點,彈性一點,她至少能仍能覺得自己像自己;如果社會可以多一點托兒的資源和服務,保姆阿姨的離開就不會把她推進熱鍋……戲中明明沒有誰是壞人,卻讓淑貞如此孤單。
如果如果……可惜現實生活中,我們沒有這種「上帝視覺」,預視一切。盡力去同理和關懷身邊人,就是我們能做到的每道微小。希望這篇文章也是一道微光,有機會傳到新手媽媽,甚或任何感到孤單的人眼前,輕聲告訴你們:你並不孤單。
圖片來源:《虎毒不》劇照
編輯後記:其實「半夜抱B到街上」是我們成員之一Yan做新手媽媽時的親身經歷,數年前她也曾在Podcast分享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看,也了解一下「母親期(Matrescence)」這個概念,會讓我們更能明白「成為媽媽」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