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開學以來,要開展了入校的家長工作,而每當和家長真切互動,就會有很多省思想要記下。最近的一個關於「正常/不正常」。
那天的講座主題是如何理解孩子行為背後,其中一個環節我分享了一張「技能清單」,參考自Dr. Ross Greene這位曾於哈佛醫學院工作的兒童心理學家。他提出孩子的許多行為問題不是態度不好,而是他們欠缺相關「技能」。
後來有位家長舉手問:「那我們怎知道哪些行為屬於正常範圍的,哪些需要特別關注?何時要介入?」

家長的關注點
這些疑問非常有意義。
一是他道出了許多父母的擔憂:大家可能都怕孩子被標籤為「不正常」,更怕的是遲了介入,孩子得不到合宜的協助。拿著量表,父母們會都很想了解每一個細節,最好說明不同的年紀在不同的技能上會有怎樣的表現,一旦發現差異,就可以馬上處理。
二是現在資訊唾手可得,容易使人忘了醫生或心理學家經年的臨床經驗,才能做出準確評估和判斷。這也是我們做研究等分享時的難題:既想大家增進相關知識,卻不想造成過分解讀或簡化的情況。
及後想了很多,也想藉文字分享看法:
「正常/不正常」是我們很容易墜入的二元想像,但一個人需要協助,不代表不正常,甚至乎孩子在成長路上,遇到困難才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孩子不是不為,而是無能為力
一般診斷也不是為了標籤孩子,而是能幫助我們更有方向地提供協助。更何況,簡單的量表不能取代任何專業診斷或評估,只屬參考。甚至乎我們通過那場講座,只是希望讓家長明白「孩子不是不肯做,而是未做到,因為他當下正欠缺某些技能。」
——單單是這個轉念,已能讓家庭關係轉向,不再糾纏於孩子的態度。例如孩子做功課坐不定,我們以為是懶散,可能是尚欠維持專注的能力;又如晚上總是不願刷牙睡覺,我們以為是貪玩,卻可能是在轉換狀態這技能上卡關了。
而且「技能」涵蓋執行功能、社交及語言理解能力、情緒調適、感官處理等,實際上也並沒有一個專業,能深入掌握所有範疇,例如言語方面得交給言語治療師,感統方面就靠職業治療師了。
父母本來就不必獨自承擔所有責任,他們有更重要的角色:孩子的觀察員。這個角色的重要性,遠勝於家長試圖成為「全能專家」。
那觀察員要觀察什麼?就是線索。家長不妨多留意孩子常出狀況的特定時機(是環境太吵?是指令太長?是肚子餓?),以及有沒有一些和過去不一樣的表現?或許使你頭痛的行為問題,都是在告訴你:「我這個技能還沒學會,請幫幫我。」

學會轉念,耐心等待孩子技能解鎖
家校合作也很重要,因為當家長能提供在家中觀察到的具體線索,結合老師在校的觀察,雙方就能更全面地掌握孩子的情況,判斷有沒有出現專業介入的需要。那天有位老師坐足全場,並跟我分享他對學生行為有了新的角度,讓我也覺得十分值得。
當然,要轉念也不容易。一開始提及的那位家長後來分享:「係囉,我睇住個表,我覺得好多係大人都做唔到。」正解!我們不妨撫心自問,很多時大人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又是否每次都能說到做到?當我們能轉念,多少已能調整好期望,再用「他還沒學會」來取代「他故意不聽話」時,怒氣自然會轉化為同理心,從而減少親子衝突。
=====
後記|我們非常理解讀者們看完文章,可能還會有很多疑問,不過2小時的講座講不完,一篇千字文也很難包含所有。歡迎大家follow我們,或者在這裡查找過去10年創作的親職內容,讓我們可以陪著你走這段教養路~
圖片來源:Pexe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