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獎勵變質成利誘 削弱孩子內在動機無助管教
當小朋友有良好表現時,很多家長都想獎勵他,「如果你今次測驗攞到100分,我就買架全新的搖控玩具車俾你啦!」或是一粒糖,一張星星貼紙,為的是希望鼓勵小朋友繼續這些良好行為。有父母甚至會出動金錢「利誘」,認為可以早點讓小朋友認識到以努力賺取回報的概念,但這種以外在誘因強化行為的管教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賞金獎勵研究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Ronald Fryer的研究說不定能給你一點啟示,在2007-2010年間,Dr. Fryer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美國5個城市250間學校推動了不同的津貼計劃,單是在2007-2009年間他就派出了九百四十萬美金給大約二萬七千名學生,分別想要加強他們的閱讀興趣、考試成績等。雖然結果顯示以金錢利誘小朋友,鼓勵他們多讀幾本書、準時交功課都有少許正面作用,不過,如果你跟小朋友說考試考得好可以有更多獎金,成效就好低,連Dr. Fryer自己都說研究結果顯示金錢獎賞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可以說是零。
外在誘因的成效不但沒我們想像的大,有學者更指出外在誘因原來還副作用!就是令孩子的內在動機一點一滴地流走!
削弱孩子內在動機
所謂的內在動機即是發自內在,自動自覺自願地去做一件事的推動力。你可能會問,有外在誘因,加上本身的興趣,不是應該雙管齊下嗎?事實可能真的不是。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Mark Lepper就曾經找來一班本來就很喜歡畫畫的學前兒童做實驗,他將這班小朋友分成3組,然後告訴第一組小朋友知如果你繼續畫畫就可以得到一條藍色絲帶,第二組小朋友同樣會收到藍絲帶,但就不是事先知道,最後一組的小朋友就什麼獎勵都沒有。
經過兩星期的實驗,研究人員再觀察這班孩子的自由活動時間,發現第二跟第三組的小朋友仍然熱中於畫畫,但第一組的孩子就明顯不再積極畫畫。
換句話說,這些孩子的內在動機在短短兩星期內「唔見左一大截」。類似的研究亦都曾經在大人同大學生身上做過,得出的結果大同小異。原來外在誘因非但無助推動小朋友,更加會削弱一個人的內在動機。
當獎勵停止時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小朋友最初出於興趣而睇書,但當父母想提升他的閱讀興趣,於是用小朋友喜歡的娛樂做獎勵,提出「一星期讀夠3本書就可以睇30分鐘電視」,孩子閱讀的目的就會慢慢變成「賺取電視時間」,當獎勵停止或者不再吸引時,反差反而有機會令他失去讀書的理由及推動力。
而且為了得到獎勵,孩子會特別關注自己做得夠不夠好,父母可能會覺得這樣是好事,但當孩子只在乎結果,著眼自己能否得到獎勵,至於過程怎樣,書本的內容已經變得不再重要,讀書只會越來越無趣。一旦他用盡「洪荒之力」都未能達到父母期望,連獎勵都沒有,就會進一步加強沮喪的感覺。讀書不但無癮,更令人反感。
其實,想深一層,獎勵的出發點是希望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但我們根本無法永無止境地去為孩子提供外在獎勵,反而內在動機才能夠持久推動小朋友。那到底怎樣才可以增強一個小朋友的內在動機呢?我們下集再講。
圖片來源:by Stephen Andrews on Unsplash
參考資料
- Allan, B., & Fryer, R. (2011). The Power and Pitfalls of Education Incentive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Hamilton Project)(7), 1-2,5-32.
- Fryer, R. (2011). Financial Incentive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Evidence from Randomized Trial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6(4), 1755.
- Tough, P. (2016). Helping children succeed : what works and wh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 McNerney, S. (2012, May 31). What Motivates Creativity? Retrieved from Big Th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