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作胎教 BB智商高啲聰明啲?
坊間流傳聽古典音樂可提高小朋友智商;懷孕時聽莫札特作品作為胎教,甚至可以培育出天才BB,所以連港產動畫片《麥兜響噹噹》中的麥太,也要大住個肚跑去參加「莫札特效應學習班」。雖然胎兒有聽覺和記憶力是事實,但所謂「莫札特效應」,到底有多真?
古典音樂實驗
要拆解這謎團,便要從歷史講起。
「莫札特效應」這個詞彙,是在1991年,法國醫生 Dr. Alfred Tomatis 提倡運用莫札特音樂去治療自閉症和其他學習障礙問題時所創造,但真正令這概念發揚光大的,是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Dr. Frances Rauscher。
1993年,Dr. Rauscher邀請了36個大學生進行實驗。首先,將這班大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聽莫札特的D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二組聽有助降血壓的放鬆指令;而第三組則只是靜靜的坐著。十分鐘之後,研究人員立刻跟他們做一些有關空間推理的測驗,譬如圖案分析推理,又或者將一張紙摺完剪完之後,問他們張紙會變成怎麼樣。結果發現,聽莫札特那一組的空間智商比其餘兩組高出9分。
然後,Dr. Rauscher再做跟進研究,加多一組聽Philip Glass的簡約音樂。結果亦只有聽莫札特那一組的空間推理測驗成績特別好。
後來,《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就引用這個實驗結果,說「聽莫札特音樂會使人更聰明」。之後就有愈來愈多人上綱上線、誇張誇大,慢慢實驗結果就被過度詮釋,變成「小朋友聽莫札特會變得聰明」,甚至乎變了「胎教聽莫札特會生出天才BB」!
關胎教乜事?
須知道這個實驗的研究對象是大學生,並不是小朋友、嬰兒或者懷孕期婦女,根本不關幼兒教育或者胎教的事。而Dr. Rauscher自己亦幾乎是第一個學者跳出來澄清,「空間推理」的成績不等於「整體智商」;她更指出,聽完莫札特令空間推理能力上升的效果其實很短暫,不會超過 15 分鐘。
但這麼複雜的解釋,一般人又怎會理會?再加上一班商人落重本去宣傳「莫札特效應」,令到相關的影音產品變成大生意,就更加掩蓋了學術界的爭議。
譬如有學者運用神經心理學的概念:「享受覺醒」(enjoyment arousal) 來解釋所謂的「莫札特效應」,即是說並非莫札特音樂令到智商或者推理能力提高,而是接受實驗的大學生因為享受欣賞莫札特音樂的過程,所以在之後的測驗會表現得好些。例如有研究顯示,當一個懸疑小說迷在聽完 Stephen King 有聲小說之後,再接受空間推理測驗,都一樣可以拿得好成績。
音樂與智商學術報告
2005年,德國政府的研究部門甚至成立了一個專家小組,分析了超過三百篇有關「音樂」與「智商」的學術報告,最後專家小組歸納出一個結論:只是被動地聽莫札特或者任何類型的音樂,都唔會令人變得更聰明;但係音樂訓練可否長遠提升小朋友的智商這問題,便值得再做相關研究探討。
圖片來源:by Larisa Birta on Unsplash
參考資料
- Lise Eliot, What’s going on in there: How the brain and mind develop in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life. Bantam (1999), p. 449-451.
- F. H. Rauscher et al., “Music and spatial task performance”, Nature(1993), p.611; “Listening to Mozart enhances spatial-temporal reasoning: Towards a neurophysiological basis”, Neuroscience Letters(1995), p.44-47; “Music training causes long-term enhance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spatial-temporal reasoning”, Neurological Research(1997), p.2-8.
- Abbott, Alison. “Mozart doesn’t make you clever”. Nature. com. Retrieved 2009-05-22.
- John Medina, Brain rules: How to raise a smart and happy child from zero to five. Pear Press(2010), p.22-53.
- Steele K.M. et al., “Prelude or requiem for the ‘Mozart effect’?”, Nature (1999), p.827-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