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仔呢排好似唔係咁開心,唔知係咪壓力太大呢?佢好似愈來愈少同我分享佢嘅事……」我們不時會收到家長們分享類似的擔憂。
當孩子開始有自己的世界
做父母的,當然想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希望他們開心、健康地成長。但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們開始有自己的世界,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跟爸媽分享一切,我們不再完全掌握孩子的內心世界,焦慮由此而生。
其實,目前的診斷方法可以找出已經有抑鬱症狀的孩子,但要提前預測哪些孩子有風險,卻並不容易,連心理學專家也很難準確預測哪位青少年最有可能出現抑鬱症狀。我們也很希望能找到一個可靠的「警示信號」,幫助更早介入,減低抑鬱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最近,加拿大University of Calgary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方向。他們發現,青少年對接受獎勵的神經反應減弱,可能會是日後抑鬱的預示信號!
對獎勵反應愈弱,抑鬱風險愈高
研究團隊希望透過腦神經科學的方法,更深入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素。他們追蹤了145位青少年,,這些孩子當時雖然沒有抑鬱症,但因家族中有抑鬱或焦慮病史,屬於高風險群體。研究透過腦電圖(EEG)測量他們對「獎勵」的神經反應,例如完成任務後獲得獎勵時大腦的活躍程度。然後,研究團隊分別在9個月及18個月後,再評估這些青少年的心理狀況。結果發現,那些對獎勵反應較弱的青少年,比其他人更容易在這段期間內首次出現抑鬱症狀(但不包括焦慮及輕生念頭)。
換句話說,一般人遇到開心事時,大腦會自然地產生愉悅的反應,但如果這個「快樂機制」變得遲鈍,就有機會代表未來出現抑鬱的風險較高。
神經反映並非能夠肉眼看得出來
青少年時期是心理發展的關鍵階段,情緒問題不僅會影響學業、人際關係,還會影響整體生活質素。數據顯示,經歷過一次抑鬱的青少年,未來再度發病的機會高達50%,其中80%更可能經歷三次或以上的發作。這意味著,抑鬱往往不是單次發生的,而可能演變成長期的心理困擾,甚至影響到成年後的心理健康。
各位爸媽看完分享,可能會開始留意孩子對獎勵的反應,在此很想重申,神經反映並非能夠肉眼看得出來,同時就如負責這項研究的Kopala-Sibley博士表示,今次發現有助於理解青少年抑鬱的腦部機制,最終希望能幫助專家更準確地識別高風險青少年,提供有效的介入措施,預防這些心理問題影響他們的成長。
如果大家擔心孩子情緒困擾或精神健康,記得尋找專業人士幫忙!不要自行診斷或者讓自己也陷於焦慮當中哦~
參考資料
- Gia-Huy L. Hoang, Kent G. Hecker, Connor Maxey, Ford Burles, Olave E. Krigolson, Daniel C. Kopala-Sibley. The reward positivity as a predictor of first lifetime onsets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high-risk adolescents. Biological Psychiat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Neuroimaging, 2024; DOI: 10.1016/j.bpsc.2024.10.017
- Elsevier. (2024, December 17). Teens with a reduced response to rewards are more susceptible to depression. ScienceDaily.
圖片來源:AI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