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一位媽媽跟我分享到,疫情下女兒在家上網課,卻留意到女兒不愛發問;而老師問同學有否問題時,女兒表現得害怕和猶豫不決。
換著是你,你會怎樣做呢?
「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潛藏著一個需要」——這是我經常和學生分享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爾(Satir)的「冰山理論」,也指出一個人表面的行為只是浮上水面的冰山一角;潛藏在冰山底下,埋藏著我們習慣性行為下的感受、信念、需求和渴望等等。
▋不批評女兒的行為
這位媽媽是我的學生,也曾修讀過 Satir 的課程,因此她第一步並不是評判女兒的行為,沒有一般典型的回應:「你有不懂就要問老師呀!」「為什麼不懂也不問呢?」「不用怕、不用害羞!」
她根據父母效能訓練(P.E.T.)的架構,意識到目前情況是「孩子擁有問題」,而父母這刻只需做孩子的教練,帶著好奇去協助孩子探索和找出困擾她不願意發問的由來。
▋好奇地探索冰山下的真相
媽媽先同理了女兒的心情,然後帶著好奇用5W1H(What/ Why/ When/ Where/ Who/ How)去探索。
媽媽問女兒:「你是否對向老師發問問題,覺得有點難為情?」
女兒說:「是,問問題是不好的, 蠢的人才問問題……」
媽媽聽到女兒說出觀點後,再追問:「如何不好呢?」
女兒幽幽地說:「總之就是不好……」
媽媽:「是誰告訴你的?」
每個孩子與生俱來就是好發問的,女兒小時候也會問東問西,媽媽意識到女兒有這個「蠢人才問問題」的信念一定是有人說過這些話,而植入了孩子的潛意識中,成為她的限制性信念,並外顯於行為上。
女兒:「唔知……」
因為入了潛意識,有時孩子也會忘記。我們可以想像孩子失了憶,再慢慢探索。
媽媽再慢慢問:「是否幼稚園的時候?」
女兒:「好似係……」
媽媽:「是Ms Kelly?是Ms B?」
女兒:「不是。」停了一會……「是其他小朋友,我忘記了是誰……」
媽媽:「那麼你還記得那些小朋友當時為什麼會這樣說?」
女兒:「那一次我和兩個小朋友在課室玩,我問他們一些問題,他們就說:『乜你咁蠢?咁都問?蠢人先會問問題!』我不想做蠢人,所以我決定以後都不問問題。」
▋植入潛意識的信念
根蒙特梭利理論,孩子六歲前是處於吸收性心智階段,催眠也有理論指出孩提時期是處於催眠狀態,孩子就像海綿般把所說所聽的盡吸入潛意識去,不經分析,而成為我們的限制性信念而不自知。
這位女孩子就是被這兩位小朋友的說話無意中催眠了,形成她的信念「蠢人才問問題」,而她背後的渴求是「我想別人認為我是一個聰明人」,這也是我們每個人所作所為背後的美好意圖。
藉此與大家分享甘地的名句:「你的信念成為你的思想,你的思想成為你的話語,你的話語成為你的行動,你的行動成為你的習慣,你的習慣成為你的價值觀,你的價值觀成為你的命運」。
因此,父母要留意兩點:
🔆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左右著孩子的價值觀和命運
🔆細心觀察孩子的信念由來
▋做女兒的催眠治療師
媽媽發掘了女兒冰山下的真相後,媽媽明白單純透過理性去說服對方是不管用的,最快捷當然是找催眠治療師刪除她潛意識中舊有的信念,然後植入新信念──「發問可以弄清問題,幫助學習」。
媽媽了解孩子只得八歳,其實自己也可以做她的催眠治療師,於是就用以下幾個方法。
🔔玩「思想垃圾桶遊戲」
媽媽邀請女兒玩這個遊戲,一起深呼吸,一起寫下有甚麼害怕或困擾自己的事情,然後捲起扔掉它們!例如「我好驚問問題」或者「今日xx話我好傻」等等。
為了環保,也不一定要寫下,可以邀請孩子閉上眼睛想像把壓力倒在垃圾桶內,被垃圾車運走,然後放鬆睜開眼睛放鬆。
這是一個清除信念的方法。可以做幾次。
🔔晚上臨睡前植入新信念
清了思想垃圾後,媽媽也可以每天在她將睡未睡前,植入新信念,例如:「明天老師問小朋友有沒有問題時,你會很勇敢很開心地大聲說出你心裏的問題,老師會多謝你的發問,因為老師知道了你的問題,可以幫助她教得更好,你也都可以弄清楚不明白的地方,你問完後感到好開心放鬆,問問題其實可以幫助學習……」
🔔與老師溝通
媽媽也把女兒不願發問的原因跟老師分享,希望老師能夠配合,鼓勵孩子發問和給予即時的正面回饋。
🔔即時正面回饋
媽媽日常在女兒發問了問題後,也會更有意識地給予正面回饋,例如:「謝謝你的問題,令我想到另一方面」或「你這個問題很有趣!」等等。
🔔一起觀看有關的卡通片或影片
可以與孩子觀看一些關於好發問人物的影片或十萬個為什麼等書籍,引導孩子對問問題的正向感受,強化新的信念。
媽媽多管齊下後,女兒明顯有了改善,由完全不發問至能夠慢慢有信心開始發問。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