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籃球比賽過後,我同哥哥來個賽後檢討。以前我也打過學界比賽,所以希望分享我的過來人經驗,能提點他以後可以怎樣做得更好。
我:「頭先你可以走多啲空位,人地先傳到波俾你嘛!」
哥哥:「我有呀,我有一路走一路叫架!係佢地睇唔到我咋。」
我:「頭先你有幾次攞到波後其實有好多機會射,唔一定要咁快傳俾隊友。」
哥哥:「好多時我都被人攔住咗呀……」
▌親子之間的厚牆
我每講一句,哥哥便會即時講多幾句,駁回我的建議。愈講我愈忟,打籃球比賽的表現事少,做人的態度不好事大,心想:
「點解你唔可以虛心聽下意見?我都係為你好!」
「做咩搬咁多藉口俾我聽?而唔係去反省點樣可以改進?」
我們的「討論」開始白熱化,好多次他中斷我的說話,來為自己辯護;我也再按捺不住怒火,未等他說完便打岔回應,兩人「疊聲」爭著發言,愈說愈激動。
我不喜歡這樣,明明一心是為他好才給的建議,卻感到有一道厚厚的牆擋在我們中間,甚至很可能會變成鬧交收場。我開始停下來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一下,然後不再作聲,希望這場爭吵盡快停止。
沒想到,沉默反而帶來轉機。
▌破冰關鍵
開始時,哥哥仍舊心急地重複之前的藉口,說著說著他態度慢慢轉變,開始說了一些讓我意外的說話,甚至眼睛裡閃出一點淚光。
「其實我有盡力架,我都知我可以走多啲空位,但有時被人擋住我有啲驚,又唔夠信心射,所以……」
他見我默不作聲在聽,慢慢吐露出很多心底話。他其實也在自責和懊悔自己做得不夠好,也因自己的信心不足感到無助。
為什麼我剛才卻全然看不見?我一直以為給他建議,是為他好;現在看來,我之前的一大堆建議,只是在加強他覺得自己很差勁的感覺。他為了讓自己感覺好一點,只好不斷搵藉口。
▌孩子需要的不是意見
腦袋浮起了早前一位嫲嫲跟我分享的一段說話。「我哋老一輩有時俾意見,諗住你哋可以行少啲寃枉路。不過你哋啲後生都唔願意聽架啦!」我笑而不語。
莫講現在,就連我小時候也有這種想法。從前跟爸媽分享學校的事情時,本意是只想找人聆聽、信任及支持我,偏偏他們總會給我很多意見,說我種種是與不是。最後我怕了那些「意見」,而變得不再跟他們多說。
這才驚覺,「我都是為你好」,到底是我一廂情願相信的「好」,還是兒子真的覺得「好」?兒子真正需要的聆聽及支持,我有做到嗎?
孩子的路如何走,還是讓他們自己作主吧。往往他們需要的不是意見和答案,更不是自以為是的批評,而是父母的陪伴。
我擁著哥哥,說:「明白了,媽媽相信你已盡能力做到最好!我們去慶祝吧!」就這樣,一場「誰對誰錯誰有理」的爭辯消失了,我和哥哥繼續攬頭攬頸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