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教育任務,成為更好父母
之前我們談過小朋友發脾氣,父母可以如何應對,但現實情況是很多父母的情緒都會隨著孩子波動,有時甚至會對孩子說出不該說的話,做出不該做的事,令自己事後後悔不已。有人會說「無計,父母都係人,都會有情緒架」,但你有否發現對著孩子時,我們總是較容易激動?今次我們就嘗試剖析這現象!
「教育任務」是親子溝通的絆腳石
著名心理學家 John Gottman 是人際關係大師,他指出家長之所以不能感同身受地聆聽孩子,原來是因為他們腦海裡裝滿自己的「教育任務」。
甚麼是「教育任務」?簡單而言,可說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和願景。早在孩子出生前,相信大家都曾想像孩子長大後會是甚麼模樣,希望他健健康康,「聽教聽話」,自律勤奮又有禮等等。但當孩子出生後,一旦他的行為跟你所期待的有落差,你便會不停提點和糾正他:
「好心你畀心機讀書啦。」
「咁小事洗乜驚啫。」
「見到長輩要嗌人呀,唔可以咁無禮貌。」
「成日都駁嘴,無理規矩。」
這些說話,我們經常聽到,甚至經常說。因為家長普遍認為要向孩子傳達自己的觀點,甚至覺得這樣做才是履行為人父母的責任。這種想法無可厚非,因為父母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價值觀,引導他們成為更好的人,是養育下一代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假如你經常以孩子不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傳遞這些訊息,這些「教育任務」就很可能成為你們與孩子溝通的絆腳石。
「教育任務」會讓你對孩子產生負面標籤
試想像,當我們預設了「教會孩子有禮貌」是一項必需執行的任務時,只要他沒有跟人打招呼,我們就會即時切換模式,開始批判,認為他無禮貌,怎教也不聽話,卻未必會停下來想想孩子為何不叫人。這些負面標籤,例如「懶到死」、「蠢到死」、「無禮貌」等,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對自我的看法,對他們的人生造成長遠而負面的影響,更大的代價是為了完成教育任務,而賠上寶貴的親子關係。
所以 Dr. Gottman 認為父母要與孩子順利建立好關係,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教育任務」!
「吓,咁即係唔洗教?」當然不是,Dr. Gottman 所的是父母要放下心中的成見,才能看到孩子真實的感受和遇到的困難。
比如當你晚了下班、孩子大發脾氣時,你不應因為他達不到你理想中聽話懂事的期望而責備他,反而應試著理解他發脾氣,原來是因為想念加班的自己,一句:「媽媽咁夜先返,好掛住你,你都一定好掛住我架喇。」可能已經能安撫他的情緒。
只要孩子的焦慮得到注視和回應,他的情緒就能迅速平復,本來一觸即發的親子大戰就能馬上化解,並維持甜蜜的親子關係。
放下「教育任務」,成為孩子的園丁
家長要明白,孩子不是泥膠,可任由父母搓圓按扁,強迫他們成為某種特定的人,只會引發親子衝突,最終得不償失。如果孩子是種子,就注定有的能長成參天大樹、有的能開出嬌豔花朵、有的變成仙人掌。
父母需要做的以及唯一能夠做的,是像園丁一樣,通過耐心細緻的觀察和學習,瞭解每顆種子的本性和所處環境的特點,找到最適合它生長的方式去培育,並時刻記住,我們永遠無法改變種子的品種。
參考資料
- Gottman, J. M., DeClaire, J., & Goleman, D. (1997). The heart of parenting: how to raise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London: Bloomsbury.
- Gordon, T. (1973).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Del Mar, CA: Ziff-Davis.
- Fulwiler, M. (2016, September 02). 5 Strategies for Being a Better Parent. Retrieved from The Gottman Institute
ok ,I know I always have temper , so I need to let more people to watch . I will learn , thanks for you to teach us . I think is not the adult’s fault . it’s because the children didn’t want to listen to the adults so . They didn’t want to listen to adults .
Give more people and watch ,I think it is a GOOD story .I press a like alrea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