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路上是如此多煩惱、打擊與挫敗,只要是真切地關心孩子的教養與成長的家長,就必然會經歷這一切。適時找朋友傾訴,可以是一個緩衝,同時也能建立一張人際支援網絡,這張網可以在你壓力爆煲時,及時張開,接住你。
然而,依然有好多父母選擇將心事鎖在心裡。為什麼呢?可能是認為別人聽完也不會明白,又或者怕對方批判自己,總而言之,就是認為「搵人傾完仲衰」,這些經驗使我們沮喪,有如身在孤島……
6種朋友不適合傾訴育兒煩惱
美國休士頓大學社會工作研究院的 Brene Brown 教授花了16年研究同理心、人的連結和信任等課題,她說,假如我們想分享自己的「羞恥故事」,有六種朋友需要慎選。
1. 他不是想跟你分憂,他只想鬥慘
💬「唓,我仲慘啦……」
鬥小朋友叻、鬥老公貼心、鬥keep得好……人多少有種競爭的心理,但有一種人,連「慘」都要鬥。
本來,你只想找個朋友談談照顧孩子有多累,期望他可以為自己打氣,怎知對方好像嫌你打擊不夠大,告訴你:「我不像你有娘家幫忙」,然後一輪嘴說自己如何一打二、如何比你累……
2. 什麼也要「正能量」,否定你的難過
💬「唔係嘅,你講得誇張咗啫……」
這類朋友大家身邊應該總有幾個在左近。他表面上很「陽光」,也很落力「安慰」你,但聽著聽著,你會感到不是太舒服——他根本不將你所說的當一回事。
你跟他說帶孩子很累,他叫你「唔洗諗到咁唔開心」,否定你的想法和感受,甚至否定真的有如此糟糕的事發生在你身上。他相信,只是你看得太負面,又或太完美主義。
他以為自己是在為你驅除悲傷,讓你重新快樂起來;事實卻是,在你的悲傷面前,他不懂處理和應對,這些負面情緒讓他感到不安,所以他急著要把這些抹走。
3. 他把你的心事認真聽入心了,可是你反過來要安慰他
💬——「嗚……」
這種朋友跟以上兩種不同,他會認真聽你講故事,他會把膊頭借給你。在你訴說婚姻問題時,他會承認你所經歷的有多沮喪多可怕,邊聽你說邊感同身受地嘆息,然而,在一個突如其來的瞬間,換他哭了起來。大概是他也正在面對婚姻問題,又或是他的原生家庭也有過悲慘經歷,或者純粹的替你難過,所以比你難過…
此刻,你心想:「明明係我唔開心,點解變咗你喊……」雖然你心裡還裝載著很多心事,但見到旁邊的朋友傷心欲絕,還是不得不先安慰他……
4. 他因為你的不完美而感到失望透頂
💬——「你令我很失望。」
這種朋友一直視你為模範,甚至乎立志要當上像你一樣能幹優雅的媽媽。這樣聽起來,好像還蠻正面的,對不對?其實,可怕的在後頭呢~
有一天,當他發現了你並不完美——原來你也會對孩子發火,原來你也會質疑自己的教養信念——他會開始對你失望,你也會開始因為自己無法達到對方期望而感受到壓力。
所以遇到教養問題時,找他們訴苦,未必能排解心情,反倒是提醒了自己如何令人失望,換來更深的沮喪。
5. 他只想到怪責
💬——「都是XXX的錯。」
這種人也很常見,「指責」是他慣性的應對方式。發生了什麼事時,他第一時間會找個人、找個原因來怪責,而不是選擇面對自己。
聽朋友訴苦時,他也會繼續這種思維:「是誰對你做了這些事?你奶奶嗎?」「這種事怎可能發生在你身上?」甚至他會把事情怪到你的頭上:「你老公會變成現在的樣子,都是你的錯!」
近墨者黑,若然你再常常跟這種朋友混在一起,你也可能會建立起這種扭曲的思維——怪別人、怪天地、怪自己,卻鮮有真正地面對和反省自己。
6. 他同情你,但無法同理你
💬——「我很同情你的遭遇。」
他跟上面那種人完全相反。不過,這種朋友雖然會同情你,甚至覺得你很可憐,但他們只是高高在上地憐憫你,並沒有真正代入你的處境了解你的經歷,無法理解你真正的感受。
學習自省,成為第七類朋友
讀到這裡,你的腦海是不是浮現出幾個朋友的面孔?還在想著以後也不要找他聊了?先別衝動,因為Brene Brown之所以歸納出這六種朋友,並不是慫恿我們要從此疏遠他們。她說假如我們人生中有那麼一個第七類朋友——能夠不批判、只陪伴和聆聽你,是十分幸運的事;假如有兩至三個這樣的朋友,便可算是中了六合彩!
換句話說,大部分人也是以上六種朋友,包括我們自己。不妨想一想,我們上次安慰朋友時,說了哪些話?意圖又是什麼?
唯有當我們能提高意識,知道怎樣說話會有怎樣的效果,我們就更大機會能給予朋友真正的心靈支援。當他們感受到以後,下次也許也會這樣對待我們。
「我感受到你很難受,這情況我也經歷過。」
「我會陪你。」——只有同理到對方,才能讓兩顆心靈連結在一起。
參考資料
Kataria, D. (2019, August 08). 6 Types of Friends Who Don’t Deserve To Hear Your Shame Stories – According to Brene Brown. Retrieved from themind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