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為捍衛自己心愛的玩具,青筋盡現。
弟弟無辜被打罵,十分淒涼地嚎哭。
——這個畫面每日重演數次。每次我腦袋都會浮起這個念頭:
如果我沒有生第二胎的話,我的時間可以集中放在哥哥身上,給予他無限的耐性,不會因為要照顧弟弟、無法陪他而令他不開心;不會因為缺乏耐性而向他怒吼;不會只是因為他忘記蓋好水樽、以致被弟弟倒瀉而怪責於他。
如果只生了弟弟的話(當然這是沒可能的事),他就可以任意玩自己想玩的玩具;不會因為搶了玩具而被大力打頭;不會經常被欺負得這麼可憐。
▋我和我的姐姐是仇人
和一位朋友談起手足關係,發現我倆都是在階級的「受害者」——我們都是妹妹,處於弱勢的位置。我們自小就被姐姐欺負,只要是姐姐心情不好,便狠狠打下來,扯頭髮、言語威嚇也不缺,像是對我們恨之入骨。
當時只有4、5歲的我,沒什麼反抗能力,只能逆來順受,若是向父母打小報告的話,之後父母不在場時,我只會落得更慘的下場。
隨著姐姐升中學,她開始很少回家,我和她少了見面,關係開始越來越疏離。
▋相煎何太急?
然而,種種身心鬥爭的傷痕,並沒有隨年月褪去。長大後我們間中仍有聯絡,有時她托我幫忙,如不合乎她的心意便會狠狠地責備我,跟小時候沒兩樣,我感覺到這種關係已經無法改變。心結可說是越積越厚。
一次爭吵間,她將當年的怨恨一一吐出來:「阿爸阿媽話你好乖好得意喎」、「你BB嗰時我抱你,唔小心抱到跌咗落地,佢哋鬧到我勁大聲」。
回憶起童年片段,有時媽媽心情不好,會打姐姐來出氣,然後姐姐會將怨恨轉移到我身上,對我動手。父母看到的,是我這個妹妹無辜被打,所以總會站在我這邊。而一向被認為比較頑皮、常駁嘴的姐姐,就經常被罵。
我終於明白姐姐為何一直這樣憎恨我。
同時我也很慨嘆,如果當年父母能給予姐姐多一點肯定和安慰,結果會否不一樣?
我現在當了別人的媽媽,又有沒有重蹈了我父母的覆轍?
▋二寶父母要上的一課
後來,試過我在廚房煮飯時,聽到弟弟哭慘了,以為哥哥又打弟弟,便罵了哥哥。哥哥一臉委屈,立即否認。
我想了想,我沒有親眼看到,的確不能一口咬定疑犯一定是哥哥,否則我不就跟我的父母沒分別嗎?我想到查看客廳裡的錄影,我最終發現原來只是弟弟自己跌倒而大哭。我馬上為誤會了哥哥而向他道歉,請求他的原諒。
雖然,兄弟二人搶玩具致大打出手的情況偶爾還是會發生,但現在我會提醒自己,比起當判官,我更需要做個調解員。
搶玩具的是弟弟,哥哥不想與他分享也並沒有錯,我向弟弟說:「哥哥玩緊,你搶哥哥玩具唔啱架。」然後我拿起另一玩具給他。我再跟哥哥解釋:「細佬因為未識表達佢想玩你件玩具,先直接攞走,佢唔係有心搶你架。但係你打人都唔啱架,如果下次細佬再搶你啲玩具,你話俾媽咪聽先好無?」
冷靜過後,哥哥興奮地叫喚弟弟:「細佬你過嚟呀,我地一齊玩揸車,你企哥哥後面呀。」然後弟弟歡天喜地跑過去擁著哥哥。
我深受姊妹不和之苦,因此我更不想孩子長大後互相憎恨。兄弟姊妹是成長中最重要的伙伴,即使他們無法相親相愛,我也希望他們關係不至於太惡劣。
我還在學習如何讓孩子們好好相處和成長,這也是二寶父母必須用心學習的一課。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