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反應,有時的確頗令人難堪,尤其當你曾是他最愛最親密的人,感覺就更為強烈。
話說早前外遊,我們一家三口走在前面,家人突然從後叫住:「擰過嚟幫你哋影張相吖!」我們聽罷立即配合,當時女兒站在中間,我下意識將手搭在她的肩膊上。
當屋企個細路同你講搭膊頭「好細路」
「唔好掂我!」——就在手放在她肩上的瞬間,女兒甩開了。我完全感受到她對被搭膊頭這件事是有多厭惡。最後照片是勉強拍了,但當刻我很難堪,亦有點氣憤,甚至覺得整個旅程也不想再拍照了。我沒有細問原因,這事卻一直放在心上。直到旅程完畢,一次聚會上朋友談及家裡青春期孩子的「古怪」行為,我就分享了女兒的激烈反應。
“It’s normal. Because we’re not kids anymore!” 朋友的11歲女兒聽罷搶著回應。
「原來你都唔鍾意畀人搭膊頭?」難得有跟女兒年紀相若又想法一致的小軍師在場,我當然要把握機會探個究竟。
「Hey, 我哋唔係細路仔喇嘛!」
「你話自己唔再係小朋友,咁你又同媽咪親子裝出街?你唔怕畀人見到,覺得你細路仔咩?」我這個姨姨實在有點好奇青春期孩子對於「細路仔」的定義是什麼?相比搭膊頭拍照,穿親子裝不是要高調得多嗎?難道又不會感到幼稚嗎?
搭膊頭No way,拖拖手OK
「親子裝無問題呀,it’s fashion!」我開始懷疑根本並沒什麼所謂的定律,他們完全是不按章出牌。但至少我知道了女兒不喜歡的是搭膊頭這舉動,而非我這個媽媽。意識到這個事實,我也逐漸釋懷了。
晚上,我把事情一五一十都告訴女兒,她說那位姐姐所說的都是她的心聲。我問如果她覺得搭膊頭太小朋友,那麼拖手又行嗎?媽咪是否可以繼續拖她的手?女兒點點頭。又是一個難以理解的章法!
回想自己也經歷過青春期,印象中卻從未嫌棄過爸媽的「親密接觸」——說穿了,我是連嫌棄的機會也沒有。我的爸媽,跟許多上一代的父母一樣,很少把愛宣之於口,那並不代表他們不愛,但拖手、擁抱這些愛的表達的確是少之又少。如果有的話,或許小時候的我會同樣抗拒也說不定?天曉得。
想優雅生存就得點到即止
如今女兒活像一頭小刺蝟。外表和思想仍帶稚氣,但某些行為卻又偏偏拒人於千里之外。有時候,她又會變回那個愛撒嬌的孩子,突然一個抱抱或把頭靠下來,毫不吝嗇地表達她的愛。面對這種忽冷忽熱,偶爾我還是會感到無所適從,但理智和經驗告訴我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更多的善意。這時候,我會讓本來想干預的母性先冷靜下來,避免正面交鋒,也留彼此一點喘息空間。
我曾疑惑這算是妥協嗎?但當我試過爆發情緒,而女兒要麼一句你好煩,要麼擺出一副愛理不理的態度,目的非但沒有達到,反而讓我看來像極個自說自話的瘋婦,感覺真的壞透了。
應付青春期孩子讓我學聰明了:適當時候慳返啖氣,說話、反應一律點到即止,女兒反而願意留一道溝通的門隙。對呀,一道隙縫已經很好了,別奢求他們敞開大門,翻開肚皮什麼也讓你看。
不說教;不追問,這就是家有青春期孩子,為人父母的優雅生存法則。
圖片來源:Pexe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