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多過一個小朋友的家長應該不難發現,即使是「同一條腸」出來,兩個孩子的脾性也可以南轅北轍。如果說老師要因材施教,那父母嘅教養方式會唔會都應該要因為孩子脾性而調整?
孩子性情氣質大不同
兒童心理學家Dr. Alexander Thomas 及 Dr. Stella Chess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已開始研究孩子先天性格氣質和家長教養方式的關係。他們在1956年,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研究,追蹤了133名嬰兒直到成年期的氣質發展。
他們以9個指標去檢視兒童的氣質,最後發現大多數兒童基本上可以歸納為3種氣質類型,分別是1️⃣ 適應力較強、開心活潑的「容易型」、2️⃣ 對新事物適應較慢、害羞的「慢熱型」,及3️⃣ 較難適應新環境、傾向易發脾氣的「困難型」。
9大評估指標
評估小朋友屬於哪種氣質類型的指標則包括:包括:1.活動量 2.規律性 3. 適應度 4.趨避性 5.反應強度 6.主要情緒 7. 堅持度 8.分心度 9.敏感度。就這樣聽未必能明白,讓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例如「規律性」是指包括食、瞓、Poopoo等生理時鐘的規律,大家都知道有些孩子定時定候會喝奶大便,有些則天天日程唔一樣,無規律可言;「適應度」則指孩子是否能夠調整自己以適應新轉變,例如有些小孩頭一兩次剪頭髮會有些害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到第十次,他仍很抗拒,就屬於適應度較低。
還有,「反應強度」指的是表達喜怒哀樂等情感的強度。反應較強的孩子,說話同哭笑聲都特別大聲;至於反應較弱的,不是沒有情緒,但表達方式沒那麼易懂明顯,看似面無表情,令人猜不透。
教養從來不是一本天書跟到老
解釋了那麼多,並非要將孩子標籤同歸類,亦不是說反應較強就是好,適應度較低就是差。不同的性格氣質只是反映出每個小朋友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既然每個孩子的性情氣質都如此不同,又怎會有一種教養方法可以適合所有小朋友呢,對不對?
這些指標可以給予父母一些方向,去理解和觀察自己小朋友,從而了解孩子的脾性。當家長了解孩子的氣質和需要,就可以度身訂做適合他們的教養風格和環境。
孩子氣質可以說是天性,難以改變,但父母的教養方式卻是可以改變調整的。當父母學會在生活中用心仔細觀察孩子,同時也對自己的性情有所了解和覺察,才會更易找到和孩子合拍的方法,令親子關係更和諧。
圖片來源:Pexels
🔹POPA家長支援服務🔹
我們的團隊來自不同界別,分享共同理念:關顧孩子成長,陪伴家長同行,期望以自身專業,為家長及孩子提供適切支援,包括教養諮詢|家庭治療|兒童為本遊戲治療|個人輔導|伴侶/婚姻輔導等,如你也希望有人同行,聆聽你現在的困難,可按這裡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