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談到,我們該注意「過去的創傷」如何影響雙方溝通。今天我們繼續探討溝通這一門學問。
美國心理學家兼婚姻輔導員Dr. Randi Gunther說,溝通不只是關乎兩個人之間的談話內容,更多是關乎那內容如何被傳遞和接收。試想,一句句子,只要換個表情、語氣或身體語言,已經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意思。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跟對方好好溝通?
▌工具三:尊重對方分享過的脆弱告白
Dr. Gunther指出,我們會與親密的人,分享最赤裸的感受、最瘋狂的想法、最不為人知的經歷,因為對方能讓我們安心,在這個充滿接納和包容的空間,我們願意揭露自己的脆弱。
通常,我們會珍視對方的信任,也會好好保護這些交予自己的秘密。
可惜有些人在爭吵時,會被情緒衝昏頭腦,有意無意利用這些秘密攻擊對方,例如是跟她說:「你告訴我你生命中每個男人也利用你,所以你現在肯定也這樣想我。」
別以為一句說話沒大不了,因為利用對方過去的脆弱告白來攻擊對方,其實是對這段關係的背叛,可以造成長遠而無法修補的傷害。
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們要對方的脆弱告白絕口不提。重點其實在於如何說?說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我們能在適當的時間地點,將這些事拿出來跟對方好好談,也可以給予對方療癒的力量。例如是:「親愛的,這可能讓你想到了,你小時候被父親拋棄的感受。但我不會對你做這樣的事。」
▌工具四:不假設,先詢問
研究指出,人類自古以來便有害怕被毀滅的原始恐懼,為了保護自己,我們發展出恐懼、憤怒、驚訝、厭惡、悲傷等情緒反應。當我們受到別人的生理或心理威脅時,我們會很容易表現這些情緒。
而我們在爭吵中,會將對方想像成侵略者,自己則是受害者,只會想盡辦法保護自己捍衛自身,不管會令關係付出多少代價。雙方的負面情緒互相爆發之下,我們會忘了眼前的人是誰(編輯K:難怪……我們和另一半吵架時,會覺得對方特別醜!)。
在這個狀態,對方淪為一個「不可信的敵人」。我們不再理解和詢問對方,取而代之的是預設、判定和輕視。話說出口,卻不會想想會帶來什麼後果。
當我們在爭吵中,不停宣布自己的預設、判定和輕視,並配以表情、身體語言和語調,我們的一言一語可以成為核彈,造成的傷害比預想的更大,誤解繼續幾何級上升。
如果我們想減少誤解,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提醒自己先別有太多假設,我們該保持好奇,真誠地詢問對方的想法。當我們習慣了用提問而不是假定,我們會發現很多時,確實誤會了對方真正的意思,你有這個經驗嗎?
▌工具五:共建和諧一致的節奏
兩個人溝通,就像是跟舞伴共同跳一支舞,需要互相好好配合。我們要細心留意對方的韻律,也應以同一節奏回應對方。
比方說,很多人會在爭執之中,愈說愈急,也愈說愈大聲,想蓋過對方的說話;也有很多人喜歡在別人講完之前就插話。面對這樣的對手,我們不用著急表達和回應,留一些時間,給自己和對方消化大家的意思,讓雙方都感受到大家是在平等地對話。
雖然Gunther這些建議是寫給伴侶,但事實上,溝通是人和人連結的根本,套用到家人、朋友、同事,甚至現時撕裂的社會環境上,也特別適用。
參考資料
Gunther, R., Ph.D. (2019, June 28). Did You Really Hear What I Meant? Retrieved from Psychlogy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