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大家一定想知道,倩倩這顆從前未開竅的新星是怎樣被點亮的呢?
倩倩初小的時候,還只是一個乖巧地坐在課室的自閉症小女孩。她只會偶爾說出一些簡短的句子,充其量只有三歲的語言能力。如果你不刻意留意她,她就只是一隻安靜得沒半分存在感的小白兔。
倩倩有一位比她少一歲的妹妹敏敏,自小聰慧活潑,漸漸地敏敏也長大了,開始意識到姐姐經常「粒聲唔出」,又總無能力與自己拌嘴。雖然我不是和敏敏很熟絡,但也隱隱約約聞到她對姐姐有一絲嫌棄。那時候我不禁嘆息:唉,又一個例子,到底要自閉兒的兄弟姊妹真心接納他們,是否真的如此困難?
相信所以可勇敢:兩次踏台板
倩倩這顆明星開始發光,最初是多得一位獨具慧眼的音樂老師。她看穿了在倩倩小白兔般的溫和外表下,原來潛藏著驚人的音樂才華!這位老師願意犧牲自己空堂時間,一步步地教倩倩樂理、看譜、吹奏長笛,並在根本沒有一個人相信倩倩可以的時候,便為她爭取每一個上台表演的機會。
結果?倩倩的長笛表演一鳴驚人!她第一次表演了什麼曲目我忘記了,但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表演中的她那雙大眼睛——第一次有神、充滿光芒、快樂、甚至帶著一絲野心!
於是我也有樣學樣,大膽在倩倩高小的時候起用她,邀請她在中學師兄師姐的畢業典禮中代表留校生致辭——這個位置從來沒有小學生擔任過的。那是倩倩人生第一次上台正式致辭,她語調清晰,聲音溫柔而有力量,抑揚頓挫絲毫不差,一字一句講得真摰動人,完全把練習時我對她的要求做足了。
我清楚記得倩倩自信滿滿地致辭後,禮堂的觀眾本來屏氣凝神,之後倩倩稍稍遲疑地向台下鞠躬致謝,好像有點難為情的模樣。那時的禮堂頓時掌聲如雷,大家紛紛為倩倩的表現舉手歡呼。站在一邊的我聽到嘉賓們小聲的說:「佢真係一個特殊學生?真係睇唔出喎。」我內心不禁暗喜:倩倩!BRAVO!你做到了!!!
找出孩子的潛在發展區,他們會一步步爬上去
自此倩倩愈來愈自信,眼睛愈來愈閃耀著不屬於自閉症孩子的神采。她學會了古箏,更在公開考試考了三級;她登上了校際朗誦節的舞台,與主流學生比賽贏了不少獎項;她開始跟音樂老師學唱歌、跳舞、甚至挑戰唱歌劇;體育老師後來更發現原來她有打高爾夫球、網球的天份……她就是一塊不停突破自己的寶石。
我和音樂老師當初對她的信任,她穩穩地承接住了。我們總是把她放在比「舒適區」稍稍高一點的「潛在發展區」,她也很努力地在我們的搭棚和陪伴中爬上去。
我最欣慰的是,敏敏也漸漸認同姐姐,有一次她跟我說:「係呀,我家姐對答唔叻,數學心算又慢。但係我發覺佢都識好多我唔叻嘅嘢吖,我proud of我家姐㗎。」聽到妹妹的這一句難得的肯定,我默默為倩倩流下一滴感恩的眼淚。
倩倩這顆星星,重點不在於她現在能力多高,而是她在蛻變中輕輕扯開自閉症強加於身上的枷鎖。她不再只是不斷痛苦地提醒自己要偽裝「正常」,她是用從內心而發的表演慾,產生內在能量去支撐她時時刻刻維持美好的形象。她也是真正喜歡著表演,所以她用表演代替語言,去說她自己想說的話。
大人的自我修煉
我相信每一位孩子都是未被點亮的星星和寶石。如果你問我們「造星」的訣竅?說穿了其實只不過是首先相信孩子,然後不斷在合適的位置為她搭棚,讓她從舒適區安安穩穩地爬上潛在發展區。而且,倩倩的成長是滴水穿石的累積,而不是一夕之間發生的戲劇化逆襲,耐心搭棚很重要。
作為孩子身邊的大人,你是不是曾對自己有這樣的暗示,認為自己的孩子總比其他人差?又或者反過來認為如果自己不夠努力鞭策孩子,就有莫名的罪疚感?這都是源於自卑,對孩子的、對自己的。
因此,我覺得「造星」也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修煉:如何張弛有度、如何找到孩子的潛在發展區、如何敏銳地體察孩子的回應、如何為孩子搭穩固的棚、如何在適當的時間放手退場、如何調整自己看待孩子的心態……
所以我也明白,這一連串交付給我的不可能任務,也是校長對我這教育工作者用心良苦的磨練。我默默把倩倩送上潛在發展區,校長也想把我飛踢到我的潛在發展區。
我和倩倩十年來一起革命、一起成長,只是……她的慧根比我還靈敏一點。
*文中人物為化名
圖片來源:Pexels,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