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 陳姑娘 (東華三院何玉清教育心理服務中心「星語童遊」課程導師)
人生在世,每人都帶住好幾個身份,可能是人家的太太、女兒,又或是員工、鄰里……當然我也不例外。今日我就帶住兩個身份去訪問東華三院何玉清教育心理服務中心「星語童遊」課程導師陳姑娘。
甫坐下,我就告訴她我是POPA特約記者,也是一位輕度自閉孩子的媽媽。是,我親身經歷過。由懷疑到排到評估,對許多自閉症家庭來說,是個漫長的等待。焦慮、自責、胡思亂想更是每天不停上演。九個月?一年?還是兩年?與其話他們等的是一個答案,其實他們最想知道只是下一步該怎樣做,而「星語童遊」也許正是這些家庭需要的福音。
「明白好多家長喺等嘅過程都會好徬徨,而『星語童遊』正正為未排到服務嘅家庭做到及早介入,無論係等緊評估,抑或家長懷疑小朋友係自閉症或者發展遲緩都可以參加。」
所有父母都應該要跟孩子學玩
想當年帶女兒做評估,曾被治療師笑我不懂跟孩子「玩」!其實跟孩子「玩」的技巧正是許多家長需要學習的,因為它能協助孩子學習到社交技巧。因此「玩」亦是「星語童遊」課程的一大重心,家長能學會實用親子互動技巧,以提升孩子社交溝通的能力。
「咁你記唔記得阿女嗰陣係點玩?」陳姑娘嘗試向我這名「不合格陪玩專員」探過究竟。我說就是把玩具搬來搬去,其實直到這刻我仍然摸不著頭腦。
「嗱,咪就係要跟佢拎嚟拎去囉!」陳姑娘哈哈大笑。不說不知,十大技巧中就有一個叫做「跟」,大人要先等待並觀察孩子玩遊戲的方式,再模仿他們的動作和玩法。成年人往往太拘泥於玩具真正的玩法,但講到玩,看來孩子才是我們的老師。
陽光社工:我想讓家長重拾童心
訪問期間,陳姑娘拿出一個色彩繽紛的大盒子,原來是她跟團隊攪盡腦汁設計的教具。打開來看,盒子裡頭還是盒子,但它不會讓你有「喂,幾時先拆得完?」的焦慮,反有一種引領你探索下去的魔力。小盒子附有磁力,打開就成了一個個不同的場景:馬路、城市、森林……玩法層出不窮。
「由於對象係2至6歲嘅小朋友,不能設計得太複雜。例如兩歲幼兒,你可以透過搖晃盒子嘅聲音引導佢去拎,甚至講出『我想要』。大少少嘅孩子就可以發揮創意,跟父母一齊編造故事場景。」眼前這件玩具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背後盛載了團隊滿滿的巧思。
「我哋唔想設計一件玩具出嚟,係家長會覺得屋企都有啦喎,而係大人見到都會覺得好得意,好想玩。玩,就係由好奇心出發,我哋最想見到家長能夠重拾同小朋友玩嘅童心,帶住呢份心情玩住去做訓練。」的確,看著陳姑娘手中的盒子,我也有衝動要一副;而看著眼前的陳姑娘,我深深感受到她對自己工作崗位的投入。
看得見的進步
社工其實是個很有趣的群體,他們走在前線,不單止向有需要的人提供支援,也會視同行做「同工」,甚有一種共同體的感覺。
也許正因如此,他們同工之間,也時常互相影響著。「以前睇到小朋友同家長進步就係我嘅動力,但我都係參與咗『星語童遊』認證導師課程先發現,淨係聽住其他同工喺不同學校做到成績,就算我自己唔落場,都會開心埋一份!」
「我特別記得有位駐校社工曾經跟我分享,佢工作嘅幼稚園有個經常瞓地下表示不滿嘅學生,老師們都好困擾。於是呢位社工就運用課程所學,引導老師要喺不恰當行為出現之前,先留意小朋友係用咗邊一種方式去表達自己嘅需要。故事最後當然係學生有改善,最開心係連學校其他老師都睇得出小朋友有明顯進步,問多咗呢位社工點樣去幫自閉症同其他發展遲緩嘅學生。」同工影響同工,都算是生命影響生命的一種體現。
同路不孤單
如果話導師培訓工作意味著傳承,那麼見證一班家長同行和成長就是課程賦予陳姑娘的另一意義。
「我真係好鍾意開小組!」談起她帶領的一班家長,陳姑娘聲調立即提高兩度。她說課程不止學技巧,還會鼓勵家長之間分享、交流,互相學習及支持。小組去到尾聲,家長們更主動開群組保持聯絡,成為彼此的同路人。
「我覺得就算我哋姑娘同家長講乜都好,都係隔咗一層,但係家長同家長之間走埋一齊,大家面對緊同一問題,感覺就自然近好多。」
陽光之下的那團火
個多小時的訪問,多多少少感受到陳姑娘心中那團火。所指的不單是她對工作的熱誠,更多是那顆期盼培訓更多人,好能惠及更多有需要家庭的決心。
不過困難還是有的,畢竟現時本地情況明顯是求大於供。根據社署統計,2023年就有約7,500名幼兒正輪候服務,而這個數字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其實我哋每次家長小組嘅反應都好熱烈,反而係期望認證導師課程可以再吸引到更多專業同工去學。有時我都唔忍心,眼見需求咁大,但供應就遠遠唔夠,所以我覺得首要做嘅就係去培訓更多人去學呢套技巧。」
過往陳姑娘入校做服務,眼見不少自閉症學生不太懂社交互動,就使她萌生疑問:如果能早點介入支援,他們的成長會有所改變嗎?最後,她從「星語童遊」課程中得到答案。言談間,感覺陳姑娘並非賣花讚花香,而是因為她真的見證過,知道它的好。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因為看了這篇訪問而去報讀課程,但至少我知道社會需要多幾個像陳姑娘般有心有抱負的陽光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