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信得過,對孩子自制有幫助|建立信任是關鍵
之前分享過Walter Mischel的棉花糖實驗,結果指願意等待和延遲享樂的孩子,將來考試成績和成就會較高。但到底是什麼因素令小朋友願意忍得住口?自制能力是否天生?學術界也有人有同樣疑問,於是有學者跟進,做了一次「棉花糖實驗2.0」,發現孩子對人的信任度,直接影響自制力。
棉花糖實驗2.0:今次不談成功關鍵,談親子信任
在2012年,當時還是大腦及認知科學博士生的Dr. Celeste Kidd想了解,環境因素是否也可能影響小朋友的自制能力及心態。於是,她和研究團隊在這個新版棉花糖實驗中,加插了一段與環境有關的情節。
研究人員先將28位3-5歲的小朋友分成兩組,逐個進入畫室,但畫室裡面只有一包很難打開的蠟筆,而且又舊又短,研究員就跟小朋友說:「你哋等我一陣,等我去拎啲全新畫筆過嚟啦」,期間兩組所有小朋友都等了2分半鐘左右,但只有A組的研究員拿著新畫筆回來,B組的研究員卻空手而回,更告訴小朋友原來他記錯,根本沒有新畫筆。
類似情境再重複了一次,今次A組研究員在小朋友等待後,帶著又新又大的貼紙回來,而B組研究員再次食言,小朋友等了2分半鐘,再一次什麼都沒有。
最後等小朋友畫完畫,研究人員再跟小朋友逐一進行棉花糖測試。研究員將棉花糖放在枱上,再跟小朋友說:「你們可以即時享用,或者等我從另一房間回來才吃,那我就會多給你一顆。結果之前曾等待新畫筆、新貼紙,但又期望落空的B組小朋友,平均只等待了3分鐘左右便抵不住誘惑,吃了棉花糖。但A組的小朋友,平均等了12分鐘才吃!14個組員當中,還有9個足足等了15分鐘。
自制力原來源於信任
對比經典棉花糖實驗之中的小朋友,只能等到6分鐘左右,今次實驗結果令研究團隊很意外。Dr. Kidd認為,等待畫筆和貼紙的經驗對兩組小孩的自制力有很大影響力,反映出小朋友對於未來是否可以預期,其實很敏感。當研究員言出必行,孩子便會認為他們所身處的環境既安定又可信,因而令孩子選擇等待,因為他們所經驗過的等待有正面回報。但另一組孩子所經驗的正好相反,等待並未帶來預期的好結果,所以他們會選擇即時享樂。
換言之,可信的環境和經驗會幫助孩子建立自制能力。當小朋友還小,他們的環境和經驗可以說是由父母創造,那身為父母的我們又是否言出必行,還是經常信口開河,就變得好關鍵。
當然,有時父母都會受環境所限,例如答應了去公園玩,但因打風無法兌現承諾。Dr. Kidd認為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都盡力言出必行,建立了小朋友信任身邊環境的界觀,那父母偶爾因交通情況遲了回家,或因病未能陪伴孩子,他們都會理解,亦不會感到環境不安全。
有值得信任的父母,會影響孩子的世界觀
相反,若父母常常信口開河、言而無信,孩子經常處於充滿謊言與不守承諾的環境中,就會養成一種世界並不可靠的世界觀,認為等待和忍耐不會有好結果,反而不守承諾和說謊就可以得到即時的好處。
其實無論初生嬰兒或者是幾歲大的小朋友,都一樣是從日常生活中認識世界,單單是有沒有按時餵奶或定時作息,都會影響到他們的安全感。到底我們希望小朋友的認知中,世界是一個危機處處,連父母也信不過,毫無安全感的戰地?還是一個充滿溫暖和信任的地方?
不如今天開始就做個言而有信的父母~讓孩子可以在穩定又充滿安全感的環境成長,隨著經驗而累積自制能力。
參考資料
- Kidd, C., Palmeri, H., & Aslin, R. N. (2013). Rational snacking: Young children’s decision-making on the marshmallow task is moderated by beliefs about environmental reliability. Cognition, 126(1), 109-114. doi:10.1016/j.cognition.2012.08.004
- The Marshmallow Study Revisited : Rochester News. (2012, October 11). Retrieved University of Roch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