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無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我真的很好奇小人仔長大後會有怎麼的夢想?我想我很幸運,因為我不止一個夢想,而是有兩個。
但在談「我的兩個夢想」之前,我想先談談一場舊同學飯聚。
當上媽媽前的追夢少年時代
記得在大學一年級的暑假,有一位中學同學聯絡我,說將會舉辦舊生晚飯聚會,邀請我出席。聚會當日氣氛很好,大家談夢想,談大學的新見聞和新生活。每個人都仍然有著許多可能性,努力追逐自己的夢想。
自此,在我到美國修讀博士課程和完成研究工作之前,每年暑假必定會參加這個舊生聚會。
就在旅美完畢回港後的暑假,我懷著興奮的心情再次參加舊生聚會。只是,經過時間和職場的洗禮後,坐在我面前的舊同學變得很陌生。
誰也經不起現實世界的洗禮嗎?
拿著紅酒杯的男同學,不是當了核數師、投資銀行主管,便是工程師。大家滔滔不盡地談論買哪一隻股票賺了錢、剛買了哪一款新車、評論哪一家航空公司的商務艙最舒適。而女同學則研究到哪個地方影結婚相最好看,或哪一家美容中心的服務最好。
我呢?連半句也答不上。
「讀博士同做研究?」大家的目光突然全部轉向我,好像發現了席間來了一個外星人。
「係呀,我喺研究所做啲蛋白質同病理學有關嘅研究,寫吓論文,同帶吓啲研究院或醫科學生咁啦。」我嘗試用最簡單的說話去形容自己的工作。
「哦,即係做教授啦!」
「應該好好搵啦!」
「美國邊度好玩呀?」
研究、教授、好搵、去玩,這下我真的完全跟不上。要如何解釋呢?
沒錯,我人生的第一個夢想就這麼非主流——成為「學者」。但似乎這個夢想不是求名亦不是求利,所以大家很難理解。
舊生聚會裡的孩子夢
又過了數年,舊生聚會的話題由投資股票、買車、結婚相,漸漸變成換哪區的樓、到哪一個國家買屋投資、結婚後打算幾時生小孩。再過幾年,話題又由大人間的比較變成各自孩子的比較:在養和醫院或嘉諾撒醫院出世、幼稚園是入讀「St. Kat」還是「維記」、入「英基」還是「德瑞」、考到幾多張音樂或課外活動證書、暑假時報了美國波士頓或英國牛津的遊學團……
當年仍未結婚和不打算生小孩子的我,越來越接不上舊同學的話題,但覺得甚是有趣,自己好像望入一個萬花筒,觀看大千世界,以局外人的眼光,看著一班由比較財富和生活品質的大人,轉為到規劃孩子人生競賽的父母。
他們是否已經忘了當年談過的夢想?或者,他們的夢想早已經投放在孩子的身上了?
我也開始了思考孩子的夢想
我曾經覺得父母陪伴孩子成長很簡單。現在成為了媽媽,回想起那時的聚會,我終於明白到每位父母都以是愛出發,為的是令孩子競爭到一個有利的位置,鋪好人生道路,這確是無可厚非,也很難抗逆。
但當我越是明白孩子的思維,越是洞悉教養方式是如何強大地影響他們的性格和人生觀,我時常提醒自己不要過分插手介入小人仔的人生。我不是他人生的主宰,而是指導他學習生活技能的教練。
想當日我為何踏上「學者」路,生物化學是如何成為我的夢想的呢?其實和父母也無甚關係……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