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人物訪問小學生涯 二選一│為孩子離開香港,還是留下? POPA編輯部03/11/2022 14/11/2022 我自認是個比較chill的媽媽,一直以來我們也沒有在學業上施予壓力給哥哥,並沒有給哥哥報補習班,覺得他能學會知識就可以,成績只是次要。但即使如此,哥哥仍然很不適應香港傳統的學習模式,似乎是除了轉換環境外,無法解決的問題。... 4.1K1
1-3歲3-6歲人物訪問 女兒明明想要毛公仔,卻說不可以帶回家? 歡迎投稿16/08/2022 18/08/2022 到我們上了車,女兒看來依然很煩惱,便聽她說:『媽媽,我哋搵個地方收埋Elmo,唔好俾公公見到。』我當時一聽到,即時閃過的念頭是:『阿女你想講大話?』但隨即有第二個問題在腦中出現:『點解佢會咁諗?』所以我問她:『你諗住收埋去邊?』『收埋喺架BB車後面。』她動動腦筋後... 1.9K2
書寫省思 正向教養不過是紙上談兵—你們有這樣想過嗎? PhD師奶仔07/08/2022 12/12/2022 教養真是漫長的功課,要用簡單的溝通模式,反覆地跟孩子練習,他們才會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我們才能見到成果。現在,每當我被他氣得情急敗壞時,我便會先停一停,對自己說:「算啦,火星人都要時間去了解同適應地球人嘅生活嘅!」... 8.7K1
3-6歲6-9歲9-12歲研究咁講 觸不到的朋友:孩子與他的「假想朋友」 POPA編輯部01/03/2022 有「假想朋友」是正常的;沒有「假想朋友」也是正常的。美國臨床心理學家 Dr. Kate Eshleman 指出有過半小朋友有「假想朋友」,有些孩子到了12歲也還會有「假想朋友」!這位「朋友」可以是完全用想像力虛構出來的,也可以是真有其「人」的玩具或公仔。... 2.1K1
書寫省思 屬於二人的「爸爸時間」:失落讓我跟女兒更緊靠 地上媽媽29/12/2021 回想起,看著她清澈的眼睛告訴她每一個階段的壞消息,像個劊子手一樣行刑,宣判著她的永久失去。有時也寧願把悲傷都留給自己,但是我永遠也會記住,失去摯親人的痛,只有互相擁抱共渡時艱,才不會在與孩子之間築起一道牆。否則便會像《Frozen》的安娜與愛莎隔著房門,各自冰冷地... 5.7K8
書寫省思 生一個送兩件|孩子的自癒力讓我意想不到 Mean姐17/12/2021 妮妮是獨女,以前我們和表弟一家同住,家裡總算有玩伴。後來搬家,她做回真獨女了。但我不知道,原來她自備了兩個「朋友」,一同搬過來。... 14.4K4
書寫省思 陪伴孩子在喪親的餘震中站穩 歡迎投稿08/12/2021 23/08/2022 以為不安告一段落,怎料我躺在床上一句玩笑說「我眼瞓到咩都唔記得」,定睛看著她說:「你係邊個?」她竟然被我的演技震懾了,眼淚再次回塘。這次我沒有再回避:「睇嚟你好擔心媽媽唔記得你,或者發生意外離開你」。她看著我點頭,然後躲在被窩裡大哭,再伸出頭來大聲呼喊:「如果媽媽... 6.6K9
書寫省思 給父母和孩子的詩|《媽媽,我有一個力氣存倉》 李心尹(Natalie)06/12/2021 07/02/2022 所以我每天都需要很多力氣,在力氣不夠時,我會想起你跟我說過「我相信你」, 這些神奇句子能為我的存倉加氣!但你知道嗎?神奇句子不能常常用哦,因為它太珍貴了!我只會在最需要最緊急的時刻才用到它!例如,第一次上台表演唱歌,在公園邀請朋友一起玩,還有那些學校面試。... 8521
研究咁講 研究:怎樣的孩子才會受同學歡迎? 科豆07/05/2021 07/05/2021 孩子受歡迎,多幾個朋友,在愛中成長,有哪位父母會不想這樣?但要育成一位受歡迎的孩子,你需要培養他們一種特質。這種特質,父母好容易忽略,卻是小朋友受歡迎的最重要元素之一——有趣的靈魂。... 1.3K1
書寫省思青少年 談談台劇《想見你》:為何青春期的孩子會討厭自己? 瓊姐11/05/2020 14/06/2021 發展心理學家Erik Erikson認為,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這個時期,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正在面臨一場革命,他們極力尋求他人的認可,但同時也關心自己的感覺,並逐漸形成「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自我認同感。... 3.9K3
研究咁講青少年 在這個暑夏,孩子想大人明白的是…… POPA編輯部29/08/2019 14/06/2021 社會事件自兩個多月前爆發,至今尚未平息。年輕人無論怎樣取態,也首當其衝,成為當中最受影響的群體之一。開學在即,他們到底正在經歷怎樣的一個暑夏?... 3.3K4
編輯選書 編輯推介:讓孩子參與家庭會議,學會為自己作主 編輯 Samantha07/08/2019 27/02/2020 當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參與其中,而不只是個受指示與擺佈的被動者,他才能夠學習思考、解決問題、與他人協商溝通;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將會學習到,每一個人的聲音都能夠被聽見,也必須在兼顧和尊重其他成員的利益下,為「家庭」這個單位謀求最大的福祉。... 8.8K7
收藏影片已收藏 03:04 動畫短片小學生涯幼兒教育 【動畫】孩子家校兩個樣,心理學家這樣想 POPA編輯部15/05/2019 21/12/2021 之前有家長問過我地,點解老師口中嘅阿仔,同佢自己喺屋企觀察嘅孩子有咁大分別。簡單而言,就係阿仔喺學校同屋企有兩個樣,唔同嘅學者都有唔同說法,今次同大家分享嘅係美國心理學家Judith Rich Harris嘅「獄卒」比喻。... 13K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