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朋友情緒「難搞」?可能需要「復原力」!

孩子_逆境_

也許大家都會感同身受,以前所說的「童年無憂無慮」,在今天似乎已經成為一個神話。從適應學校生活、應對社交挑戰,再到面對家庭中的困難,童年早已不再像我們曾經以為的那樣輕鬆。昨天編輯分享了她陪伴孩子的傾談內容,引起了不少共鳴,但我們不希望只停留在無助感裡。除了陪伴,我們相信身為家長,還有很多可以做到的事。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個概念——「復原力」(Resilience)!顧名思義,復原力就是我們在面對逆境,包括創傷、威脅、壓力等問題時,仍然能適應良好的一種能力。這種心理韌性可以幫助孩子管理壓力、焦慮和不確定感,更重要嘅係呢種復原力可以學習同培養出嚟,喺度同大家分享幾個簡單方法。

1. 建立日常規律

下?聽起來很普通對吧?沒錯,這看似簡單的方法,卻很有用!因為有規律的生活代表著環境是可預期的,能給予孩子安全感,特別是年幼的孩子。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嘗試與他一起規劃時間編排,一方面可以建立生活規律,同時孩子能有掌控感。

不過要切記,別讓這些「規律」變成「戒律」,完全失去彈性。就像畫畫要留白,樂曲可以變奏,在規律中保有彈性,有助應對充滿壓力的環境或過渡期,並且這些規律要因應孩子的年紀慢慢調整。

2. 建立人際連結

良好的人際關係關乎到一個人的幸福感。你可以想像當父母、親戚、朋友能供給孩子或精神或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持,這個系統將有如一個大型的安全網,在孩子有需要時,穩穩地承載著他。而要與他人建立如此深刻的連結,我們需要多培育孩子有恰如其分的同理心與聆聽他人的技巧,並多提供機會讓他和不同的人相處相交。

3. 建立孩子的「成長心態

常言「失敗乃成功之母」,但要真正接納「失敗」並從中學習一點都不容易。在過去的家長工作中,我們甚至感受到很多時大人比孩子更怕失敗。因此我們要先預備好自己,願意在孩子的挫敗中,看到可以成長的部分。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回想過去成功應對困難的經歷,讓他們明白這些困難不是天塌下來的終局,而是一個契機,幫助他們建立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所在,重點不單學習到解難技巧,更令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確決定,應付未來挑戰。

4. 讓孩子學習自我照顧

很多時我們以為「自理能力」就是「照顧自己的能力」。當然,自理能力很重要,但「照顧自己的能力」更包含對自己身心需求的敏感度,就好似食飯唔係為一部機器入油咁簡單,喺當中仲可以滋養心靈。我們不單期望孩子長大後會懂得煮飯,而是會願意停下手上忙碌的工作,回應自己身體飢餓和疲倦的感覺,和家人朋友聚餐更可以滿足到建立關係的心理需要等等。

這些經驗都需要我們從小為孩子刻意創造和培育。當一個人有時間空間享受生命的樂趣,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有充足的運動,參與自己喜歡的活動,才能有平衡的身心狀態。

5. 教會孩子接受改變

很多孩子其中一個壓力來源是生活環境的改變:升班、轉校、移民、搬家、弟妹出生等等,有些是預知的,所以能夠早點為孩子做心理預備,但生命總愛跟人開玩笑,有很多生命中的改變都是突如其來的,甚至乎是好幾件事情同時來訪。

我們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去體會「改變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對於無法再續的事情學習好好梳理,對無法再見的人試著好好告別,有些目標需要更新,我們不必因此而氣餒,調整過後可以是更好的跑道。面對轉變時,我們也要檢視孩子各方面的進展,針對進展不順利的地方重新調整。

培養復原力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擁有韌性也不意味著孩子從此能免於困難和痛苦,畢竟面對重大創傷或個人的失落,情感上的痛苦、悲傷和焦慮都是正常的反應。然而,我們相信,這些對生命與挑戰的理解,將幫助孩子用更豁達的心態面對生命的變化,並能更好地適應和應對逆境與困難。

資料來源

Resilience guide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2020). Retrieved from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圖片來源:Pixabay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