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不是不會說話,只是她有選擇性緘默症

我女兒有選擇性緘默症

#166 Lorrain(三孩媽媽)

「孩子的成長有時很突然,突然她就懂翻身,突然她就懂站起來,我沒想過女兒的選擇性緘默症也會來得這麼突然。

突如其來的沉默

我女兒阿之兩歲時,本來已戒了尿片並懂得表達如廁,忽然就這麼一天,她不再表達要上廁所,甚至於褲裡大小便了都不告訴我。如果我責備她,她會躲在床上的角落哭泣,一不開心就會到那個角落,及後連外出也不會抬頭望人,別人跟她說話都會緊張得全身發抖,甚至躲在我身後,就連很小的事也會大哭起來。

當時我剛誕下弟弟,我們不是什麼富裕之家,一家五口住在劏房,先生早出晚歸工作,大部分時間都是我獨自照顧3個小孩。我盡力帶阿之去做評估,但排期需要一年多,這樣的狀況就維持了整整一年。

我不懂得如何教導阿之面對自己的情緒,畢竟我也患上了產後抑鬱,很多時看著她大哭,我也會跟著哭起來了。每當想起女兒不像其他孩子般能用說話表達,真是非常無助。和女兒一起尋死的念頭不是沒有過……

我曾經猜想過,是不是經歷了幾次搬家,加上弟弟出世後少了時間與她相處,才出現這些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令孩子突然這樣?當時我還不知道女兒患了什麼病,出了什麼事。

沉默是她回應世界的方法

直到一年後評估中心告知我們女兒患的是——選擇性緘默症。

這症對我們來說很陌生,而且沒有明確成因,只能推斷或許是因為我們在她很小時送過她到嫲嫲家居住,她曾受到親戚不停的責罵以及被人冷落,加上我又是緊張大師,事無大小都管束著她,讓她只能以沉默回應世界。

在這一年的等待,阿之的狀況越來越差,幸好當時經社工安排下我們開始帶阿之見精神科醫生,隨後又轉介我們去見臨床心理學家,不止吃藥也試著用其他方法幫助她。

然而,這初現的曙光不是魔法,我們只能循序漸進地慢慢前行。

一開始臨床心理學家饒姑娘嘗試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女兒一步一步學習表達自己,但女兒總是戰戰兢兢,只有用眼神及點頭這些非語言的交流,有時稍有進步,有時又打回原形,可謂行一步退三步。

後來,饒姑娘和我商量後嘗試加入獎勵計劃,讓她明白行為有後果,還有角色扮演、靜觀練習等。當女兒害怕的時候會拿出動物公仔(信心小兔、勇敢熊仔、聰明貓頭鷹),提醒自己內在有一些正面的特質,她甚是喜歡,可以鼓起勇氣,提醒自己用信心面對一切困難。

用公仔提示孩子他的內在特質

需要改變和勇氣的,不止女兒,還有我

自此每次見面後,饒姑娘都會有功課給我和女兒,更開始和我做輔導,教我靜觀。

以前每當阿之做得不好時,我便會很著急要改正她,這對阿之的情況一點幫助都沒有。現在我會和她一齊做靜觀呼吸,女兒有情緒時可以很快可平靜下來,而我面對女兒情緒時,也可以有空間令自己呼吸放鬆一下。

我每天都要面對女兒,正是一天一天的練習,讓我體會到,如果我有進步的話,女兒進步會更大。

直到現在,阿之由不肯與人有眼神接觸到現在可以直視別人,上學亦願意與同學玩耍,和老師談話。『苦等』兩年,女兒最近第一次與醫生閒談,說了一聲『多謝你』。

眼淚在我心裏面流,真的很感動

雖然現在女兒面對面和人談話仍有點難度,但至少會與人交談,願意表達自己感受,說話也比以前流暢自然,女兒的獎勵咭也屢創新高!看著阿之真的進步了很多,我非常鼓舞,也感恩一路上遇上很好的醫生和心理學家,還有靜觀。

我會女兒繼續互相支持,一路走下去。」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協助 Lorrain 和阿之兩母女的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今次也請她為我們多分享有關選擇性緘默症的資訊!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大眾對選擇性緘默症可能很陌生,有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的孩子多數有社交焦慮,他們有正常的說話能力,但在某些情境或面對某些人物總是默不作聲。比較常見的是上學時或遇到陌生人或陌生環境不說話,只能在舒適、安全及輕鬆的環境才願說話。

他們的日常生活可能大受影響,但是其他行為和學習能力可能正常。致病的原因可能很複雜,孩子敏感,膽怯、害羞、孤癖、脆弱、依賴性較強;或是父母比較焦慮,可能過度保護或過度控制。

臨床上我們常常遇到焦慮甚至選擇性緘默症的個案,你會發現他們的父母很多時也有很多的情緒和困難,特別是不知道如何面對孩子的焦慮以及不說話,容易跌進了一個惡性循環。

當孩子焦慮緊張或者不說話,父母要麼強迫孩子面對自己的擔心焦慮恐懼,但越強迫孩子越退縮;要麼就完全跟隨了孩子的步伐,讓孩子停留在那個緊張焦慮擔心的狀態,永遠都不跳出框框,沒有直接面對所恐懼的情況,不能減低自己的恐懼。

如何能夠跟從孩子的步伐,不揠苗助長,同時鼓勵孩子逐小步踏出去面對自己的恐懼,這是作為家長一個很大的考驗!

這次靜觀教養能夠幫助到阿之,是因為媽媽學會了意識到要停一停,若女兒做得不好時,不要著急改正她,和女兒一齊做靜觀呼吸後,細心觀察一下她的需要。當媽媽平靜了自己的情緒,就是女兒最大的安全避風港。如此一來即使女兒有情緒,也可以平靜下來。而媽媽面對女兒情緒時,也可以有空間令自己呼吸放鬆一下。

在這次的故事中,我特別想提出一點:很多時候家長以為只要小孩子願意接受靜觀訓練,就能夠學習如何好好調整自己的情緒,但臨床的經驗並非如此!如果家長願意抽配時間與孩子一起學習靜觀教養,孩子的進步往往比自己一人獨自學習靜觀有天淵之別。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如果家長容易緊張,凡事要求很高,孩子也會變得緊張起來,可能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做到家長的要求,自我信心低落,凡事更加退縮。反之如果家長在孩子緊張或做得不好的時候,學習與孩子的情緒同在。一句『我知道了,你很害怕,真的不容易啊,媽媽在這裏和你一起同行』,或者『你試着踏出第一步,先用眼神和非語言與對方交流,接着用蚊那般細的聲音告訴他人你的想法,一步一步或許可以慢慢克服你的恐懼』,都可以給孩子力量。

看著她們兩母女的進步和改變,心裏真的很感動,願你們繼續持續練習靜觀,願阿之在新的學年有新的開始,能夠勇敢地面對以及和他人對話。」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