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心理學家:誓不原諒別人的孩子內心,可能正住著一個無辜小孩

內心焦慮不安的孩子

個案分享:王者般的孩子

「他撞到我,我要把他倒吊起來。我要賜他死!」這位小一男生露出凌厲厭惡的目光,口中念念有詞,低聲重複着類似的「咒語」,誓不原諒令他感到不愉快的人,哪怕別人只是無心之失。他的口吻,仿佛自己是一位王者,隨時可以頒布嚴刑,賜人生死。

小男孩不論在家裏和父母及哥哥,或是在學校和同學及老師都經常發生衝突。在輔導中心,我也親自目睹他和中心職員交惡。然而,當他和我建立了信任的治療關係後,小男孩的內心卻逐漸呈現出無辜者擔驚受怕的另一面。

「這一隻兔子唔小心整爛左個蛋糕,要躲起來,因為它怕蛋糕的主人罰他。」

「要幫這一個機械人造100層保護罩,他撞花了別人的屋子,不過他不是故意的,但是屋子的主人要報仇,一定不會放過這一個機械人」。結果,我們一起造了很多層的保護罩,直到男孩覺得機械人安全放心為止。

「他好害怕呢!」我回應小男孩的內心說。
「嗯……係啊……」男孩說。
「怎樣才能夠令他感到安全呢?」我好奇地問。
「要別人原諒他……他不是故意的。」原來,答案就在小男孩的心中。

「王者」內心住著的無辜小孩

誓不原諒別人的孩子內心原來住著一個在害怕顫抖的無辜小孩,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無心之失會惹來別人的不原諒。於是,我伴著他自編自導重複上演屋主原諒機械人一幕幕的「饒恕戲」 ,逐步拆除了那幾十層的保護罩。幾節心理治療過後,小男孩的咒語漸漸消減,開始變得溫柔、輕鬆起來。

為了進一步幫助他,我也找了他的父母談一談。原來父母也留意到他平時打翻水、掉了排骨在地上,都會低下頭,很緊張地看着大人,生怕別人生他的氣,不原諒他。

「你們覺得他這一種怕別人不原諒他的心境是怎樣來的?」

「可能是因為我們。」媽媽很乾脆坦白地回應。原來父母自小就想培養小男孩成為一個文武全才的孩子,尤其是媽媽。她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帶孩子參加這個,參加那個。但是,小男孩學習的成果和母親的期望有很大的落差。面對這個灑了金錢卻一直「學無所成」的結果,母親不經以地報以怨恨的眼光,甚至懲罰小男孩。他的無辜感和復仇心態很可能就是這樣來的。

凌厲厭惡的目光背後,是孩子脆弱的內心。  

在氣焰凌人及乖張的行為背後,往往都埋藏着脆弱的另一面。內心越是脆弱,越是需要別人的明白和包容。如果缺少這樣的保護罩,便需要動用心理防衛機制來保護內心的脆弱,讓自己好過一些。在心理學鼻祖佛洛伊德的理論裏,小男孩運用了的正是轉移(displacement)這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將他對於擔心自己無辜受罰的焦慮轉化成為懲罰其他人,從而減少自己內心的焦慮不安。

針對行為只能治標

面對孩子的困擾,如果只是針對表面行為問題,作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行為更正、教導等,大多數時候,只是治標不治本。往往只能夠在問題反彈前,作出短暫性的壓抑,甚至破壞親子關係。

但是透過象徵性語言,小男孩的情感卻能得以抒發、明白、轉化。
對於這一位小男孩來講,要解開他防衛機制的關鍵是「經歷原諒」。

註:為遵守保密原則及案主的私隱,個案資料已作適當修改。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