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療師:放榜時刻,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同行

子女放榜與選科

DSE放榜絕對是青少年的人生大事 ,大概因為放榜結果很多時被理解或誤解為影響一生的成績表。而青少年須於短時間內,處理複雜的個人情緒,既焦慮又忐忑,亦要為自己的前路作決定,彷如一夜長大。

▌感激有爸媽陪伴

事過境遷長大後,我們記住了的,卻不是成績,而是:
「好在當時我媽媽不斷地陪我撲學校,如果唔係我都唔知點算。」
「我果時只係識得不停喊,好在我爸爸陪住我。」
「仲記得當年放榜,好在有佢喺我身邊,我仲記得佢知道我的成績仲開心過我。」

依附理論指出,人在無助或受壓的情況下,會希望自己至親的人能及時回應自己的情感需求。放榜時父母對子女的支援,就如一同經歷患難般,有的能患難見真情,這份情感足讓他們在一生中偶然回帶回顧,成為修補關係的黏合劑;有的卻因得不到親人的回應,難免會失落受傷,唯有轉而找上其他朋友幫助自己。

但要如何支援其實亦是一大難題。

▌如何定義「美好將來」?

現今的父母大都著緊子女的成績,因為希望子女有美好的將來。不過,也許因為父母自身一些想法,也許因為太著急即時回應子女的情緒,也許因為華人一般較講「實效」,於是很容易把對子女的愛轉化為替其「解決問題」,直接給予「為你好」的指示、給意見。

但其實如何定義「美好將來」?是你眼中認為好?還是子女眼中的好?還是能發揮到子女能力的才是好?要成就子女的將來,其實需要互相摸索了解。

子女已日漸長大,開始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他們都希望獨立自主,但同時也希望得到父母的陪同及支援的時候。但在兩者之間,父母要如何做才是恰如其分,當中的平衡是很大的藝術。

▌建立情感界線

在此關鍵時刻,父母間可以先互相照顧彼此的的焦慮及情緒需要,同時好好留意自己與子女的 #情感界線。

父母需要為親子之間的情感建立界線,區別什麼是自己的情緒、什麼是子女的情緒;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是子女想要的。我們也可想想,是否讓子女有足夠的空間發展,有沒有容讓他們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在給予意見時,父母可盡量避免:

1. 把自己的「好意」強加在子女身上。(「我都係為你好,你要聽我講!」)
2. 因為希望子女成就自己的夢,而希望他選上某個科目。(「如果我細個有咁嘅成績,唔洗諗我一定會揀⋯…」)
3. 讓子女的成就與自己個人成就過份緊密掛勾。(「你唔好令我丟架!」)
4. 過份標榜自己過往的犧牲,以使子女不得不跟從父母的指示。(「枉我咁辛苦湊大你,你唔聽我講……」)

▌父母不焦慮,才是給予子女的祝福

父母給予子女最大的祝福,不是智者般的意見,而是父母先控制好自己的緊張焦慮情緒。

若情感界線成熟的話,在子女成績理想時,父母故然會為此引以為榮,但同樣尊重子女的個人決定。如果考得未如理想,你又可否不評論成績,而讓他知道你願意與他一起同行,聆聽他的需要?在子女尋求意見時,才為其分析利弊?

請調教正確的溝通頻道,留意子女求助信訊,好讓他們以自己的步伐處理思緒,同時得到父母的支援。

圖片來源:pexel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