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孩子收拾玩具,為什麼是個天大的挑戰!?

「小寶,快點收玩具!」
「不~~要~~~」

上述對話是否非常熟悉? 小孩只喜歡玩玩具,卻從不喜歡收拾玩具,父母一定很頭痛,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其實這情況就像大人不喜歡洗碗掃地一樣?不喜歡做一再重複又不有趣的事,可以說是人之常情。

喜歡做VS需要做

當然,「喜不喜歡做」跟「需不需要做」是兩回事 。大人經過社會歷練,很能理解兩者的不同,大人知道如果有需要做,管不上喜不喜歡也還是要做,畢竟髒碗不洗,家裡只會變得愈來愈可怕。不過對小孩來說呢?

小孩在1至3歲的階段(又稱學步期),自我意識和主見逐漸發展,他們開始用哭、肢體、語言發表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的意見,小孩很難理解為什麼爸媽要他做他不喜歡的事,其中一件事就是收拾玩具。雖然他可能會被迫順服或忍耐,但孩子讀取到的很可能是「因為這是爸媽要我做的」,而非真正認識到這是自己需要做的。

收拾玩具01

我觀察我家兒子小寶大概6歲以後,才比較能理解「為什麼我需要收玩具」,雖然不喜歡做,但他知道他是這個家的一份子,而且他也喜歡乾淨的家,所以需要一起維護環境整潔。

同理孩子不想收玩具的心情

但是,即使了解「喜歡做」跟「需要做」的差別了,面對收玩具等家事,小寶當然還是會說他不想做,雖然他心中知道他需要做。此時主要卡住的就是情緒,因此感同身受孩子不喜歡收玩具,有助於真實地同理、接納孩子的情緒。以下是兩個例子幫助大家想像:

假設家長沒有同理、單向下達命令:
「你為什麼不收玩具!」
「我就是不要收!」(大哭)

假設家長帶著同理跟小孩溝通:
「我知道你覺得收玩具很煩,因為你收了還是會想要拿出來玩,所以不想收。」
「對!我還想要玩~嗚嗚」(哭)

雖然同理孩子之後,他在那個當下可能還是會哭,但當他的情緒被聽懂了, 就沒那麼卡在「就是不想收玩具」的固著心情裡;情緒抒發了,比較有辦法溝通接下來要怎麼處理「需要收玩具」的問題。

怎麼引導孩子收玩具

面對幼兒,用「遊戲」的方式幫助小孩收玩具很有用!

我家妹妹現在21個月大,她很喜歡把各種東西放進袋子跟從袋子拿出來,正好讓我使出一招「借力使力」。我會給妹妹一個袋子,說:「妹妹把這邊地上的玩具都放進袋子裡喔!」然後只要注意在妹妹放得差不多,開始準備要變為反方向——拿出來丟之前,我就會快步接過袋子,拍手讚美妹妹「收拾得很好喔!」

我以前也曾跟小寶把收玩具搞得像籃球比賽一樣,跟他鬥把玩具丟進玩具箱,看誰丟得比較準!(當然是不怕丟的玩具~)

如果孩子已經長大了,上述方法已不適用,我也建議嘗試下面三種方向,也更有助體會到為何這是他需要做的事:

1️⃣ 合作陪伴

「來,小寶,我們合作一起收!」往往小寶就會願意動起來,跟我一起收玩具。 因為一來孩子通常都喜歡媽媽跟他「一起」的感覺;二來、孩子知道一個人收玩具叫費力又費時,如果有媽媽幫忙,既省力又省時,當然比較願意;三來、孩子被邀請合作,就比較不覺得「被命令」而想反抗。

2️⃣ 增加動力

做家事通常有三大動力:責任感、成就感、歸屬感。
責任感:「因為我是這個家的一份子,我應該要一起維護整潔,所以我會去收玩具。」
成就感:「我把這麼多玩具都收完了,我覺得我做得很好,很開心!」
歸屬感:「因為我跟媽媽感情好,媽媽要我收玩具,我願意為了媽媽的緣故去收。」

這三大動力並非互斥,而可能一起出現,程度多寡因人而異。對小孩來說,責任感需要培養,成就感需要鼓勵,歸屬感需要陪伴。

3️⃣ 給小孩專屬的空間

在不影響行走、生活的原則下,我給小寶一個角落是「小寶的工作區」,只要 這個工作區還沒亂到他無法使用,對於工作區內沒收好的玩具雜物,我就盡量當作沒看到。讓孩子有一個屬於「他的」小空間,可以放他想放的玩具作品,給予「自治權」的同時也在培育責任感,知道「他的工作區」他要負責。

讓孩子收玩具是挑戰,也是跟孩子一起成長的機會,給孩子跟自己都多一些時間與耐心吧。

圖片來源:freepik, unsplash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