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開始需要私人空間,父母可以如何做?

當小孩踏入青春期時,開始渴求獨立,需要更多的私隱,是自然不過的事。然而,管教孩子的方法,家長可能學了不少;但給予孩子空間與自由的藝術,父母則未必太懂。由澳洲政府資助、並經過專家審查的網站 raisingchildren.net.au,就私隱(Privacy)、監督(Monitoring)及信任(Trust)三者平衡作出了建議,並列舉了父母該做和不該做的幾個事例。

青春期孩子要空間

家長該做的事

1. 進入孩子房間之前先敲門。
2. 得到孩子同意之後,才會拿取任何屬於孩子的東西。
3. 詢問孩子是否希望在與其他人交談時,有你在場。

家長不該做的事

1. 竊聽孩子與朋友的談話。
2. 偷看孩子房間或抽屜裡的東西。
3. 閱讀孩子的日記或檢查他的電子郵件帳戶。
4. 沒有孩子的同意下,在社交媒體強加他「成為朋友」,甚至留言交流。
5. 時常打電話去檢查孩子的狀況。

「需要知道」與「想要知道」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要判斷哪些事該做、哪些不該,父母需要先清楚「想要知道」及「需要知道」的分別。

需要知道的事大部分是有關孩子人身安全的事。例如孩子在星期六晚上要去哪裡、如何到達那地方、是否會接觸到含酒精飲品,或是否有成人的監護等等。

但,孩子和朋友聚會之間傾談了甚麼內容,在舞會中與誰跳舞,則只是一些「想要知道」的事。

不是放任青春期孩子

然而,互相尊重及信任,並不表示要完全放任。

畢竟過渡到青少年期,並不是一件容易適應的事,孩子也未完全準備好進入大人的世界。尤其是青年少的大腦尚在發展中,容易忽略後果,做出衝動的決定。所以,適當的監督是十分重要的。

何謂適當的監督(Monitoring)?

如果對孩子監督得太少,父母對孩子的生活不了解,就未必能適時分享他們的煩腦及支持他們。但是過多的監督,亦可能會令孩子感到你不信任他。

適當的監督,並不是上而下的單向監視,而是建基於互相信賴的環境,並在孩子的同意下,協助他做出正確的決定,以負責任的態度行事。

當監督是建立於與孩子之間的信任及溝通上,便能令孩子更有信心與父母分享他們的日常,使父母較容易察覺到孩子的困惑。

適當監督的例子

1. 當父母不在家裡時,可要求孩子放學回家時打電話給自己報平安。
2. 多關心孩子在課餘時間做些甚麼,並與孩子一同定立規定,如屏幕時間長度或晚上回家的時間。
3. 多注意孩子閱讀些甚麼書、上甚麼網、看甚麼電影等,並在他們選擇上給予建議。

孩子性情各異,每段親子關係也不同,而且孩子也會不斷長大,因此這些建議可因應家長對孩子的了解而改動。總之目的是令青少年孩子感到自己有自主的空間,而不是被過分監管。

監督得宜的好處

研究指,監督得宜的孩子,有以下行為特徵:
1. 較少捲入反社會行為,如偷竊和暴力行為。
2. 較少參與未成年喝酒和吸毒行為
3. 較遲開始有性行為,此後亦會傾向進行較安全的性行為
4. 較少機會患上抑鬱
5. 較容易有高自尊
6. 學業成績較好,有較低的曠課及停學率
7. 抗逆力更高

參考資料

Privacy, monitoring and trust: the teenage years. (2018, May 2). Retrieved from raisingchildren.net.au

插圖來源:illustAC

相片來源:Vika Strawberrika on Unsplash

Exit mobile version